校园足球教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用书 一至六年级(含两张光盘)

  • 书名: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用书 一至六年级(含两张光盘)
  • 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 丛书:中小学校园足球丛书
  • 开本:16开
  • ISBN:9787107305221


天猫旗舰店

目录

上篇校园足球概述

第一章开展校园足球的日的与意义

第一节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二节开展校园足球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足球学习

第一节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足球学习

第二节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足球学习

第三章校园足球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校园足球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建议

第四章实施校园足球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二节校园足球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第三节足球大课间的组织与管理

第四节学校足球代表队的组织与管理

下篇小学校园足球的教学实施与建议

第五章小学校园足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小学阶段校园足球教学目标

第二节校园足球各学段学习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六章足球基本知识

第一节足球运动与足球比赛

第二节小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安全地进行足球运动

第七章足球基本技术

第一节熟悉球性

第二节踢球

第三节接球

第四节运球

第五节头顶球

第六节抢断球

第七节守门员技术

第八章足球基本战术

第一节个人进攻战术

第二节局部进攻战术

第三节个人防守战术

第四节五人制比赛阵型与位置分工

第九章小学校园足球学习评价及建议

第一节校园足球学习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第二节校园足球学习评价的方法及示例

第十章小学校园足球教学设计及示例

第一节校园足球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小学校园足球水平、学期、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及示例

第三节小学校园足球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设计及示例

内容介绍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用书(一至六年级)》共分为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上篇是对校园足球的概述,主要阐述了开展校园足球的目的与意义、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工作要求,以及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广大教师对校园足球的认识,掌握足球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规律,明确工作方向和要求,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方法和案例。下篇是对校园足球教学实践的具体指导。首先给出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示例、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等内容。帮助教师掌握足球教材的完整体系,了解各水平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充分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进而介绍各学段应教授的足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等内容,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知识点,掌握各项足球知识、技术、战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并给出教学的建议,帮助教师把握足球教学的方法和特点,将知识技能的教学转化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学习行为。教材提供了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的原理、方法和示例,使体育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的系统思路,帮助、指导体育教师按照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二)脚背正面踢球积分游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距分数墙(与标准球门大小相同)10米处用脚背正面踢球,踢到哪一个数字就获得相应得分,累计小组每个人得分,分出各组名次。

(三)脚内侧踢准游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20米远处画不同直径的4个同心圆,直径分别为4米、3米、2米、1米,分别对应1分、2分、3分、5分,踢到哪个圈就获得相应分数,踢不进不计分,累计小组每个人得分,分出各组名次。

第三节接球

接球是指球员有目的地利用身体的合理部位,把运行中的球接控至有利的位置,以便快速连接下一个技术动作。接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个动作的顺利完成。比赛中因来球性质、状态不同,接球的方法也不同,常用的有脚内侧、脚背正面、脚背外侧、脚底、大腿、腹部、胸部等接球技术。通过接球技术的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接球始终是为其他技术和战术服务的技术,因此要养成接球合理,快速地迎球、接球和连接其他技术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习并领会接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动作要领,掌握几种主要的接球技术方法,提高接球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3.培养学生自信和积极参与练习的态度。

一、脚内侧接地滚球

(一)动作方法与要点

支撑脚脚尖正对来球,膝关节微屈,接球腿提膝稍外展,脚尖微翘,脚掌与地面平行,使脚内侧正对来球,当球滚到体前时,接球脚通过引撤动作,用脚内侧将球控在合理的位置。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接球部位不合理。

难点:接球的时机和缓冲的效果。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