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首页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2016年卷

重视知识与素养 凸显文化与创新

评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化学)试题

  我们国家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招生考试是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命制的高考试题对进一步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向性都是非常鲜明的。2016年北京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结合了北京市中学化学教学及高校录取的情况,很好地诠释了立德树人、创新能力等人才培养要求。

  一、关于试题的评价

  1.体现立德树人等育人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姜钢主任做出重要讲话,即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2016年北京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试题在命制过程中,以试题为载体,体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考试内容改革和核心问题,发挥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具体见表1。

   

  

  2.展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我们强调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016年北京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试题在命制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考查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具体见表2。可见这些试题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考查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的试题不仅使得题目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而且宣扬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突出体现了化学有用,展现化学科学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强化了内容的全面考查及模块间的融合

  2016年北京高考从试题内容看,核心知识内容覆盖面广,强化了各个模块间知识的融合,体现了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见表3)。

   

  

   

  

  由此可见,试题考查的内容涉及高中化学的大部分核心知识,加强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反应原理,结合相关知识实现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解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试题命制打破了模块间的界限,强调了各个模块知识间的融合,力求让学生做到全面认识高中化学,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例如,第8题,四个选项中提到的抗氧化剂、调味剂、着色剂、增稠剂等属于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食品添加剂部分,但是在命制试题时将它们巧妙地与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如,第10题,重铬酸钾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及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是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内容,而重铬酸钾溶液氧化乙醇的内容在必修2"乙醇"的学习中出现,题目将这两部分知识整合在一起,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头脑中原有认识中模块间的界限。

  此外,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每一种物质的性质,忽略了对于含有同种元素但具有不同化合价的物质的转化关系的建构,忽略了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研究,因此学生在解题中联想到的是一个个碎片化的知识,无法以体系化、网络化的视角去审视题目。这次试题在内容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了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认识物质的各种性质。

  例如,第28题,载体是亚硫酸盐和硫酸盐,但是在设问过程中突出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各个维度:物质的类别一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一沉淀溶解平衡;化合价一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物质性质的探究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依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等。

  显然这对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导向性是非常明确的,高三复习的教学中应淡化对具体物质本身性质的学习,而应该注重所学习知识的网络化、立体化的建构,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对物质展开研究,这对于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合理解决综合性问题大有裨益。

  4.展现图形、图表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能力考查对于思维能力的考查,图形、图表等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结合所学习的知识以及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对其进行转换,将所获取的信息与知识的解答有机整合,凸显了化学学科能力中“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2016年北京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试题中出现了诸多图形、图表等信息材料,具体见表4。

   

  

  由此可见,试题中渗透的从图形、图表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是非常突出的,学生需要通过认真阅读来解析图形、图表,并与所学习的各个模块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推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考查,是创新人才选拔,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5.突出化学学科的实验特色

  实验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6年北京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高度重视化学实验的价值,绝大部分题目以实验为背景展开,在实验的情境中展开设问,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色(见表5)。

   

  

  这些实验试题在设问过程中,尤其关注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过程的展现,突出了解释原理、简述理由、实验证据的描述等深层次思维的考查,强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这些实验试题中给出的实验情境几乎都是试管实验,这些引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摒弃黑板画实验、做题背实验的做法,即使在教学条件、学生分组实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要进行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最终获取有价值的实验结论。

  6.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在变化中,我们要运用探究的手段,要在探究中寻找证据进行推理,要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同时我们要关注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2016年北京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试题中试图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见表6)。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依托教学内容的,而高考则是在考查化学学科知识和各项能力的同时,评价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我们发现,试题所评价的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它引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也不是单一的,各个素养之间是不能割裂的。

  二、对化学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1.重视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

  结合2016年北京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试题,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价值的重要性。在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之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内容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注意及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结合工业生产、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去创设学习情境,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紧密结合,宣扬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化学科学发展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2.发挥化学实验的学科特色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通过实验学习化学是永恒不变的。高考中对于化学实验的考查涉及方方面面,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描述、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化学实验中的条件控制与选择、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与分析等。同时强调思维过程的展现,突出体现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因此黑板画实验、做题背实验的现象必须摒弃,要真正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要求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能和其他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结果,提出进一步改进实验的设想,敢于质疑,真正实现培养创新人才。

  3.重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高考试题非常关注能力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早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化学学科的各种能力始终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在高考试题中考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则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团。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它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与此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M]·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31一34.

  [2〕北京教育考试院·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理科)[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234一2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钟启泉·核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4-1(7).

点击下载: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