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
1.理解电阻定律;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知道改变导体电阻的方法,了解超导现象及其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电阻定律,体会物理实验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方法。
3.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学习物理是有趣的,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电阻定律。
【教学难点】
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阻定律。
【教具准备】
电阻丝、电池组、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复习回顾初中所学电阻有关知识
(1)什么是电阻?
任何导体都有阻碍电流通过的特性,这种特性叫导体的电阻。就像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一样,任何导体都有电阻。
(2)为什么任何导体都具有电阻?
导体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自由电荷,也有不能自由移动的晶格点阵,它们对自由电荷的移动将产生阻碍作用,当自由电荷定向移动时,就形成了对电流的阻碍。
(3)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组成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有关系。对于某种材料组成的导体来说,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导体的电阻大小还与温度有关系,一般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材料、长度、截面积的定量关系。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电阻定律
1.实验探究──研究电阻与长度、截面积的关系:教材第92页“实验与观察”。
(1)探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取粗细均匀,长度不同的镍铜合金丝接入电路,测出接入的长度,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计算出与不同长度对应的电阻。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2)探究电阻与截面积的关系:取长度相同,截面积(已知)不同的锰铜合金丝,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计算出与不同截面积相对应的电阻。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与截面积成反比。
(3)综合分析上述实验结论,得出电阻定律。
2.电阻定律
(1)内容: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截面积S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的比例系数ρ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叫做材料的电阻率。
3.对导体的电阻率的讨论
(1)意义:反映材料的导电性能。在量值上等于某种材料制成的截面积1m2,长度为1m的导体的电阻,电阻率越大,材料的导电性能越差。
(2)单位:Ω·m(欧·米)
(3)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案例探究──巩固所学
1.例 一段均匀金属丝的电阻是Ro,先将其截成长度相等的4段,然后并接在一起。并接后的电阻是多少?
解析:并接后电阻率不变,长度变成了原来的四分之一,截面积变成了原来的四倍,由公式可知,并接后的电阻是原来的十六分之一,即
。
2.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第92页“情境与问题”中的例子
(1)组织学生讨论。
(2)交流评价:导体是用来连接各元件,作用是导通电流,它的电阻越小越好,一般选用电阻率较小的材料制造,所以选用铝或铜制作。电炉是把电能转化成热力学能的元件,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其电阻越大发热效果越好,故选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制作。电阻器有各种规格的电阻值,制作一定电阻值的电阻器,选用电阻率较大的材料,电阻丝可以短一些,好绕制,是选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丝制作。
二、敏感电阻
1.热敏电阻
一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比较灵敏,温度的微小变化将引起电阻的明显变化。用这种材料制成的电阻称为热敏电阻,常用它作为温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将温度的变化转变成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进行温度测量或利用温度进行自动控制。
2.光敏电阻:一些材料的电阻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灵敏变化,光照强度的变化将引起电阻的明显变化,用这种材料制成的电阻或元件可用来测量光强度或作为光控元件。
3.磁敏电阻:一些材料的电阻率随光磁场强弱的变化而灵敏变化,磁场的变化将引起电阻的明显变化,用这种材料制成的电阻或元件可用来测量磁场强度或作为磁控元件。
此外还有一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掺入杂质、湿度等的变化而灵敏变化。
三、超导现象
1.学生阅读教材“超导现象”部分。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超导现象?
(2)什么是超导转变温度?
(3)研究超导现象有什么意义?
◆归纳小结──巩固所学
1.课堂练习,讨论问题:教材第95页“思考与练习”1、2。
2.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知识要点(见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复习所学内容,完成教材第95页“思考与练习”3、4。
2.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中国的超导研究》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