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主题二

4-2-4 建构区的关键经验

时间:2019-08-12

  一、建构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建构游戏是幼儿对物体进行模拟、再现和塑造的建造活动,是一种饱含着想象和创造的综合性活动。幼儿运用多样化的材料,丰富地再现和生动地塑造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建构游戏有利于幼儿数理逻辑、空间智能等的发展。下面以单元积木为例说明。

  (一)数理逻辑智能发展

  1. 数与量的感知

  单元积木自身的型号序列(如方块积木系列中的1倍块、2倍块、4倍块等),支持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知量的等差递增;幼儿用积木游戏时,常常会发生预估或计算积木的数量,以便顺利完成建构。

  2. 形(体)的感知 

  单元积木有多样的形(体),如方块、三角、半圆、拱璧、圆柱等,幼儿通过操作、摆弄,不经意间习得上述形(体)的经验。遇到积木数量不足的时,很自然地发生形的组合转换,如用两块三角组合成方形,用小的方形组合成更大的方形,用半圆组合成圆等。

  3. 面积与守恒

  积木水平放置比垂直放置占地多,在积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方式的组合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但面积相同。

  4. 测量

  游戏过程中,幼儿还往往尝试目测比较距离、选择大小合适的积木进行填空等行为,到中后期甚至出现用某一固定积木做量具,平均分配建筑格局。

  5. 模式

  幼儿表现建构对象或以自己的喜好装饰建构对象时,尝试用不同的模式进行组合表现。

  6. 对称

  造型时运用对称原则,获得局部对称或整体对称。

  7. 结构力学

  如基础稳固才能搭得高,积木横放往上堆叠要比直立堆叠更不易倒塌,两侧积木重量相近才能保持平衡,斜坡有利于物体滚动等。

  (二)空间智能发展   

  1.方位的感知

  以建构过程中,可以进行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的方位感知与表达。

  2. 从多个视角理解建构对象

  游戏中,幼儿往往会从不同的视角反复趋近、观察建构对象,从而获得对同一建构对象不同视角(如俯视、侧视、正视等)的理解。

  3.平面与立体空间的转换

  幼儿进入中班后期,慢慢会出现利用计划进行建构游戏。幼儿尝试在纸上表现建构对象的二维空间布局,并尝试在游戏中转化成三维立体表征。

  (三)语言智能发展

  1.表达与倾听

  游戏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和同伴的合作中相互沟通;讲述自己的建构历程、评价作品。倾听他人的表达,努力理解同伴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2.前书写

  为建构对象设计标识符号,对于不会书写的文字,试图用“同音借形”的方式进行表现。

  (四)艺术智能发展

  1.造型设计

  选择和使用建构材料进行造型,甚至运用多种技能组合完成各种造型,如幼儿在建构“天封塔”时,用单元积木系列中的1/2歌德形逼真地表现塔的“飞檐”。再如,不同高低的结构呈现错落有致,用精细的小件组合营造形式美等,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评判和表达

  幼儿欣赏自己或同伴的建构作品,互相交流心得,获取来自他人的艺术表现经验。

  (五)身体运动智能发展

  1.大肌肉动作

  幼儿搬运建构游戏材料、堆叠材料;运动、协调手臂肩膀的大肌肉等。

  2.精细动作

  严密地填合空间,与已经建构完成的积木保持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一致,控制积木摆放位置、避免倒塌等。

  (六)人际智能发展

  1.沟通协调

  在小团队的游戏中,和同伴沟通建构的意图和细节,能协调不同的意见,最终达成一致,出现分工与合作的意愿和行为。

  2.运用规则

  在群体中逐渐运用规则、内化规则。如积木不够的时候,需要询问、求助同伴而非直接从对方的建构对象中拿取,拿取积木时注意不碰到别人的作品等。

  (七)发展学习品质

  1.自我认同

  在游戏中得到认可、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2.意志品质

  建构游戏在有效发展幼儿动作、认知、艺术想象和创造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及做事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二、 建构区关键经验获得的四个阶段

  幼儿的积木建构关键经验可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建构行为与特征。了解幼儿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的建构行为并准确地解读,进而提供进一步的游戏支持。

  1.第一阶段:认识积木

  这个阶段通常不会有实质性的搭建行为。幼儿只是摆弄积木,她们喜欢抱着积木走来走去,放在某个地方;要不就是不停地搬来搬去;偶尔还会咬,将积木当作“饼干”等。但这些行为却意味着孩子正在认识、探索这个新东西,觉得它硬硬的、滑滑的、平平的、重重的,有好多“样子”!渐渐地,他知道这种东西叫“积木”,虽然他无法说出每一种形状的名称,也无法理解几何图形的原理,却能从把玩探索中觉察每一种形状的特征。

  2.第二阶段:重复性排列、堆叠与象征行为

  到了两岁左右,幼儿慢慢发展出基本的建构行为。这个阶段的积木游戏特征是叠高、排长条。这是幼儿早期建构活动的突出特征。他会聚精会神地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即便是积木倒了也会不厌其烦地重建。在不断触摸、比较与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会渐渐内化高矮、大小、长短、序列等的概念,然后他会比较哪一块比较长(短)、比较大(小),或谁的塔比较高(矮)等。这种“比较”事物之间量的关系,便是测量之始。

  此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幼儿发展出象征性的行为。例如:他会拿起一块长方形积木,当它是移动电话,有模有样地讲起电话,或者跨坐在大积木上开车。这意味着此阶段幼儿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大声思考”阶段,因此常会看到幼儿一边玩积木一边自言自语(私语)的有趣画面。

  由阶段1与阶段2的行为特征也可看出,一两岁的幼儿通常不会在意积木的形状,且其社会行为实属“独自玩耍”期,因此,即便是一群人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不会有实质上的互动或合作行为。

  3.第三阶段:架空、围合与对称

  幼儿到三岁左右,会渐渐迈入第三阶段。这时期幼儿的作品渐渐具象,常会出现架空、围合与对称等形态。

  架空指在两块有距离的积木上面放一块积木。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在意积木的形状,会关注两块积木之间的距离以及最上面积木的长度是否适合。有的幼儿在初次尝试时,若选取的积木不合适,他就会放弃这种搭建方式,从而回到上一阶段。如果尝试成功,幼儿会重复这个新的技巧,慢慢地在“桥”的结构上搭建。在这种分辨、寻找及比较各种形状积木的过程中,“分类”的概念便产生了。另外,空间概念也随时出现在幼儿的实验过程中。如车子从“桥下”“桥上”走过,要搭多高的桥才能让车子通过。

  围合即有目的地将积木围成一个圈,使一个空间完全被包围在里面。如果幼儿对空间、方向等没有初步的认知性理解(知道在哪里该拐弯),就算其有意识地想搭建一个围拢的结构,最后也只能摆出类似“路”形状。经过长期的练习和摸索,幼儿首先会拿四块积木摆出围拢的结构,经过发展才会过渡到更多封闭的、不同大小的图形,如圆形、椭圆形等,有些幼儿还会搭建出连接在一起的封闭式结构。在围合的过程中,幼儿会思考:要多大的空间才能将动物关起来?要拼多少积木才能围出一个人可以进去的房子?

  同时,幼儿开始注意建构物的平衡、对称和形式的装饰,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架桥时,先得排两块一样的积木作桥墩;排列对称图形时,左边摆了什么,右边也一定要找到同样的积木摆放才行。找不到尺寸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围墙时,会去找两块小的三角形拼成正方形。这些活动都能让幼儿深刻体会并认识到部分与整体的微妙关系。

  以上三个阶段中,幼儿的表现都是其掌握面积、体积概念的开始,而在拼凑、比较积木时,幼儿更会意外地发现积木之间的比例与组合关系。在这个阶段,幼儿渐渐迈入所谓“平行游戏期”,在搭建积木时会开始与他人互动,共同搭建作品,但还称不上是实际的合作行为,也常会因需要某种形状的积木而与人发生肢体冲突。

  4.第四阶段:表征和实质建构

  幼儿到四岁半左右时,建构的技巧会越来越熟练,会开始有计划地搭建积木。他们清楚地知道建构什么,并能为之命名;作品越来越趋向复杂和的大型。幼儿能对现实中的建筑物进行复制或模拟,变成他们所回忆和保存的经验的象征。当询问幼儿的作品内涵时,他们通常会一五一十地说明结构细节和搭建过程。开始对积木的尺寸、形状,甚至数量有更为“挑剔”的需求。在搭建过程中,也能精确地“数”积木,还差几块就可搭成一间房子,这里多了几块等。“量”的概念从以前一堆一堆的粗略印象发展到一块一块点数的阶段。此时,对幼儿最大的挑战在于“解决各种结构性问题”。如:搭一个斜坡时,用哪几种积木合适?如果正好没有合适的积木,应该用什么形状替代?要先放哪一块积木才能再摆放另一块?如何保持一个高塔的平衡?等等。幼儿在不断犯错和修改的过程中,也发展着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还会运用辅助材料和建构物进行表演游戏,此阶段的建构成为表达幼儿自我创造想象的手段并服务于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在表征和游戏建构阶段,幼儿常常会三三两两地一起合作搭建。他们彼此协调,商讨谁搭哪一部分,或者在搭建过程中进行分工。这当中或许会发生一些言语争执或肢体冲突,但也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人际互动问题。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