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主题二
1-2-1 沙盘诞生记
近期,大班的孩子们自创了一种新的“作战游戏”,他们称之为“宝石争夺战”。全班幼儿分为两队:铠甲队和威龙队。每队分别有五颗宝石藏在基地之中,双方要闯过对方设置的障碍,躲避对方的“枪林弹雨”(纸球),从对方基地中拿到“宝石”,最后根据获得“宝石”的数量论胜负。为了不让对方轻易获得“宝石”,并且争取更多“攻击”对方的机会,每个小组的孩子们在开展“作战游戏”前要商定小组计划,明确障碍的搭建方法,各人的分工,从而较为快速地进入战备状态。
然而,孩子们在制订小组计划时,每组有14人左右进行讨论。大家各有各的想法、搭法,意见很难统一,导致搭建的基地、关卡总是摆了又拆,很耗费时间。这么大规模的讨论,要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又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结论,这对成人来说都具有挑战性。
迁移军事作战场景,有小朋友提出了一个想法:可以尝试用沙盘帮助孩子们讨论小组计划。一方面,沙盘上的实物模型移动方便,方便随着讨论进度调整计划,同时,相较于纸质的计划单,也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同时参与讨论。
孩子们对这种做新的做计划的方式很感兴趣,那怎么在沙盘上做计划呢?需要什么材料支持?沙盘上摆放的都是各种实物的模型,制作什么模型、制作多少呢?在班级教师的支持下,孩子们设计了调查表,先对户外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再根据统计的数量、物品,利用班里的小积木、橡皮泥等制作了实物的模型。为了便于取放,孩子们选择在托盘上拼摆,制订作战计划,第一代“托盘式沙盘”就这样形成了。
不久,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两支队伍的基地靠在了一起,而不是面对面的布局。孩子们在拼摆时,前一个孩子才摆好的关卡,很快被另一个孩子拆掉、挪走。仔细观察,孩子们不是因为急于游戏而乱了阵脚,而是由于沙盘上缺少参照物,也缺乏必要的起点、终点等提示信息,导致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看沙盘时,关卡的设计就很不一样。
游戏后,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对照平时作战游戏开展的情况,在托盘上立了一面国旗,又用箭头标示出了进攻的方向。
此外,孩子们的表现也说明他们关于使用沙盘的经验十分有限,于是,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一个“沙盘操作区”,制作一个扩大版的“方桌式沙盘”,让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随时可以操作沙盘,自主设计作战计划、关卡,这样也能够提供一个让孩子独立思考,或和同伴一对一交流讨论的空间。
在使用托盘式沙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移动,但是存在空间小、不易保留、能同时操作的人数有限等问题,导致在做计划环节,有些孩子无所事事。经过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产生了:首先,把“托盘式沙盘”改进为“桌面式沙盘”,把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摆上参照物,这样,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围绕在沙盘周围。在制订计划时,要做线路计划、角色分工计划和拼摆计划。线路计划是指画出关卡摆放的位置,角色分工计划是指小组中医生、士兵、守卫等角色的人数和站位,拼摆计划是关于关卡、陷阱的造型、数量等。同时,每个小朋友都用卡纸或彩泥制作一个代表自己的小人,在制作沙盘计划时,把自己的位置摆在沙盘上,这样小组讨论时就能够更加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分工,任务更加明确。
“桌面式沙盘”不能移动怎么办?孩子们对照完成的沙盘计划,用符号、数字等在纸上记录拼摆方法、关卡的数量、位置,根据简易的作战图布置战地。
沙盘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孩子们能够真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游戏,即共同的目标,人人参与,各取所长……借助于沙盘,孩子们挑战复杂游戏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从家里、教室里拿来更多的东西,设计了迷宫关卡、堵截关卡、陷阱关卡、红外线关卡等,作战计划越来越复杂,但游戏中却又是那样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游戏中的策略性越来越强,幼儿的交往、沟通、合作等能力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