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践行 党史资料 文献影视 党史书架 网上展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资料 > 党史天天问

党史天天问第41天:红军长征穿越松潘大草地到底如何艰险?

  本期提要:

  1.红军长征穿越松潘大草地到底如何艰险?

  2.为什么红四方面军会三过草地?

  红军长征穿越松潘大草地到底如何艰险?

  长征中,红军不仅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而且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茫茫水草地。长征走过的松潘大草地,对一路征战、饥寒交迫的红军而言,几乎是一个“死亡陷阱”。

  草地恶劣的自然环境

  松潘草地位于川北至甘南之间,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纵横300公里左右,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说它是生命禁区、“死亡陷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恶劣的天气。徐向前回忆道:“茫茫大草原,草深过膝,沼泽遍地,荒无人烟。气候乍暖乍寒,变幻无常,忽而骄阳高照,忽而雨雪交加。”草地上经常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辨方向,只有在太阳偶尔穿出云层时,才能纠正行军路线。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到阿坝的草地行军正值雨季,部队露宿草地,帐篷不够只好用床单撑着挡雨,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度过寒夜。在一次风雪交加的行军中,仅红6师就牺牲了174人。

  二是遍布沼泽。草地上河沟纵横,水寒刺骨,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身体虚弱的战士倒下。更可怕的是,软绵绵的草包下常隐藏着沼泽,稍有不慎,人和马都会陷下去。一位老红军曾回忆:“草地上有不少绿草覆盖的泥沼,都是陷人坑,人和牲口掉到里面,越陷越深,直至被吞没。一个人陷进去后,援救者用力过猛也会被带入深泥之中。”

  三是荒无人烟。草地中没有人家,也没有路。董必武回忆说:“我们初听到草地这个名字,以为不过是人烟很少、草木浓密的地方。谁知草地是真草地,在地上看不见泥土,只看见草和水,不但没有人烟,简直没有人迹,所以也没有路,没有树木。”聂荣臻也曾说:“整个草地的景象,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千里沼泽,杳无人烟,‘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红军后勤保障的困难

  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红军自身的后勤保障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除了长途行军、体力透支,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缺乏。红军右路军(红一、红四方面军各一部)为通过草地,筹粮工作就进行了一个月。当时,红军经常是一天一顿、一顿半饱。为了战胜饥饿,红军将士们只好吃野菜、树皮、草根,甚至吃皮带、皮鞋等。

  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时,虽经多方努力,但只筹集到七八天的粮食。原计划10天后即可到达阿坝,由于沿途得不到粮食补充,干部、战士饿着肚子行军,体力极度虚弱,足足走了20多天才到达阿坝。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去,有的人坐下去就再也没能起来。有的人睡在野草荒滩上,第二天别人来呼唤起程时,见他已经牺牲了。萧克回忆:“草地人烟稀少,即使有些村落,也没有多少粮食。当地群众以畜牧业为生,反动土司常常把牛羊牵走。四方面军走在前面,对后面虽有照顾,但他们自己也很困难。我们虽然努力准备粮食,常常不能完成计划。部队因缺粮疲劳,体力下降。……大家用野菜代粮,许多人牺牲在草地。”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官兵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与艰苦的环境顽强抗争,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了生存,红军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一是挖野菜、钓鱼代粮。红军断粮后,主要靠吃野菜维持生存。草地上遍布各种野菜,但有的野菜有毒,吃了会有生命危险。贺龙要求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干部成立野菜检验组。他们没有任何化验仪器,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尝各种野菜,从中选出能吃的品种通报全军,有些官兵因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仿吾回忆说:“朱总司令最善于找野菜,他先组织一个‘野菜调查小组’,亲自带领着小组到山上或原野,找出一些认识的、可以吃的野菜,挖出带回来,分类洗干净煮着吃。然后他又动员大家去找,把大家吃过的野菜都挖来,这样经过大家的努力,最后竟找到了几十种可吃的野菜,解决了不小的问题。”此外,草地的河流、水塘中有许多鱼,钓起来不难,也成为红军食物的来源。

  《红军过草地》 油画  董希文

  二是团结互助。红二方面军提出了“粮食就是生命,粮食就是政治”等口号,动员全体指战员严格节约粮食,互相调剂,彼此帮助,优先照顾伤病人员。贺龙多次向部队下达命令: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决不能丢掉一个伤病员,活着的同志只要有一口气的,都要抢救战友!为渡过难关,很多指挥员把自己的战马杀掉,给战士们充饥。彭德怀杀掉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大骡子,贺龙杀掉了自己心爱的枣红马。

  在艰苦的草地行军中,红军指战员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胜信念,以顽强的毅力,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和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顶风雨、冒寒冷,忍饥挨饿,不顾疲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草地。聂荣臻回忆说:“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荒原上,燃篝火,食野菜,冒风雨,互相激励,相扶而行,在沼泽草丛中顽强前进。多数同志挺过来了,数以百计的战友倒下了,把忠骨留在了草地上。”

  艰苦的草地行军,磨炼了红军将士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培养了他们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了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增进了官兵之间兄弟般的情谊。

  为什么红四方面军会三过草地?

  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们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共同感受:过草地是长征途中最艰苦的一段路程。“过草地之难、难于上青天”“死亡陷阱”……这些词句,都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红军过草地时的千辛万苦。

  而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第4、第30军等部队,由于受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主义错误的影响,长征的历程更为曲折和艰难,单是草地就过了三回。

  一过草地开始北上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樊功会师,为开创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鉴于全国形势的发展和红军所处的环境,中共中央决定红军两大主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而张国焘却持反对意见,提出南下川康边建立“川康政府”,或转向青海、新疆。

  1935年8月,由于张国焘故意延宕阻挠,致使红军丧失了消灭胡宗南部、夺取松潘的有利战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只好决定红军改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草地北上。

  横亘在北进途中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辖,所以有“松潘草地”之称。那里既无道路,也无人烟,更无可食之物。草丛下叉河、曲流交错遍布,形成大片沼泽,稍有不慎陷入泥潭,就将遭受没顶之灾。草地气候也是十分恶劣,雨雪冰雹来去无常。

  红军虽然在过草地前做了各方面准备,但由于连续鏖战,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物资奇缺,可谓是困难重重。

  在这种环境里,红军指战员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和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殊死斗争。

  经过一周艰苦跋涉,编入红军右路军的四方面军第4、第30军官兵于8月底前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与此同时,左路军先头部队也进入了草地,但受张国焘错误影响,不久即被迫停止前进。

  二过草地掉头南下

  红军右路军走出草地后,占领了包座,可本应向班佑靠拢的左路军却迟迟没有动静——张国焘又耍起了延宕北上的旧把戏。

  9月8日,张国焘电令徐向前、陈昌浩,命令右路军准备南下。9日,又“密电”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令其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关键时刻,为贯彻中央确定的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发生冲突,中共中央被迫连夜率领红1、红3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

  15日,张国焘以红军总政治部名义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称这才是真正的进攻路线。随后,又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之第4军、第30军等分别从阿坝、包座南下,向大金川流域马塘、松岗、党坝一带集结,开始南下。

  这样,第4军、第30军的红军官兵就不得不第二次进入渺无人烟的草地南下。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越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被污泥吞噬;二怕下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掉进泥沼;三怕过河,有的水浅还好,有的河宽很难过,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不少战士倒下。而且二次过草地,虽比第一次有经验,也做了准备,但供给却更加困难。

  二次过草地,不时会看到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尸体。他们有的手挽着手,胳膊挽着胳膊,一齐倒在地上;有的趴在地上,背上则背着另一个战友;有的牺牲之前仍保持着向前爬行的姿势,两手攥着泥土和青草,身旁有用手指挖出的长长沟痕;有的女战士抬着伤员一起牺牲,担架还压在她们的肩上……悲惨景象触目惊心。

  二过草地,使红军又付出了巨大牺牲,仅30军就由原来8个团变成了6个团。

  三过草地再次北上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即今马尔康县白莎寨),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中央”,引起了部队的思想混乱。朱德、刘伯承也因反对张国焘,一个被派到前线,一个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

  突然南下的红军,趁国民党军没有防备,取得了绥崇丹懋战役的胜利。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张国焘,要求部队继续向南推进。11月19日,在百丈地区遭到国民党军十几个旅阻击,经7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撤出战斗,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也标志着张国焘南下创建川康边根据地的计划宣告破产。

  1936年7月1日,红2、红6军团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师后的共同任务就是迅速北上,与中共中央会合。

  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开始北上。这又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行军,为此,那些已经两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30军官兵不得不第三次穿越一望无际、满目苍凉、绵延数百里的大草地。

  根据前两次的经验,过草地之前,红军做了必要的物资准备,但这次比以往两次路程都远,仅中纵队从炉霍到上包座,行程就在750公里以上。他们再次面临过草地的行路难、御寒难、宿营难和饥饿等生死考验。这次过草地,由于途中粮食严重不足,大家以野菜、草根以至马皮、皮带充饥。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于8月上旬到达班佑、包座地区,取得了北上的重大胜利。

  文字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来源: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