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践行 党史资料 文献影视 党史书架 网上展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资料 > 党史天天问

党史天天问第26天:为什么说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在十二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期提要:

  1.为什么说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在十二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作为中央苏区根据地之外的两个主要根据地,湘鄂西和鄂豫皖根据地分别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说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在十二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其实十六字诀的产生是有个过程的,它是在十二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朱德在七大上所作的军事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敌我强弱悬殊和农村分散环境,指出了经过百战磨练的游击战术。我可引用一九二九年春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前委给中央的信上面说:我们三年来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大的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这是毛泽东概括我军最初战斗经验作出的总结……这里所说的“三年来”,应该包括从1927年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至1929年春在赣南瑞金的军事活动。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收集了受挫折的秋收起义部队余部,摈弃了那种打大城市的企图,决计把部队拉上敌人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井冈山。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战术思想就是避实击虚。10月上旬,毛泽东率部在三湾进行了改编之后进驻古城,在这里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开创井冈山农村根据地,开展小军事行动(以后叫游击战争)和对井冈山上“绿林朋友”袁文才、王佐的方针问题。上山以后,经过对袁、王的工作,在山上站住了脚。井冈山纵横不过500里,作为红军最大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人口不满2000,产谷不满万担。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时,正规红军只有近千人,700来支枪。真是人少、枪少,而且处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常常要遭到几倍以至十几倍敌军的围攻和地主武装的袭扰。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部队坚持斗争,同敌人在山区周旋。此间,毛泽东同志了解井冈山原来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的,他对付地主武装的秘诀便是: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泽东对此加以革命的改造。他在给部队讲话时说:“我们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1927年11月下旬,正值湘敌因湘桂军阀混战,将其部队调离边界各县之际,毛泽东仍采取避实击虚战法,乘机攻取茶陵,而后等湖南强敌压境,他又避敌锋芒,回师井冈山,进驻宁冈县的砻市。在这里毛泽东对部队作了多次讲话,既讲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问题,又讲了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他指出,现在敌强我弱,不能用过去那套战法,想一口吃个胖子。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下,抛掉旧的一套,来个战术思想转变。又说,打圈子是个好经验,打圈子是为了避实击虚,消灭敌人,强敌来了,先领敌人兜几个圈子,等敌人的弱点暴露了出来,我们要抓的准,打得狠,要打个干净利落,要有缴获。最后他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1928年1月攻克遂川后,主力在遂川分兵发动群众时,赣敌朱培德部一个营在反动地主武装配合下占据了宁冈新城。这时,毛泽东一面指示宁冈、永新等地暴动队、赤卫队日夜袭扰敌人,使敌一日数惊,疲惫不堪;一面集中红军主力,回茅坪略事休整后,深夜急袭新城,全歼守敌。正如谭震林在《井冈山的斗争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这些战斗就初步创造了运用十六字诀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成功战例。”经过这一段以井冈山为依托,开展人民游击战争的实践,1928年1月万安暴动胜利后不几天,毛泽东召集并主持遂万两县党的联席会议,会上对万安工作作了指示:“希望万安同志很好运用‘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十二字诀。”这个时间是“一九二八年一月”,而这里提出的十二字诀,就成为后来十六字诀的最初蓝本,所以我们说十六字诀是在十二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中央苏区根据地之外的两个主要根据地,湘鄂西和鄂豫皖根据地分别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湘鄂西根据地主要由湘鄂边、洪湖根据地组成,后来还包括巴(东)兴(山)(秭)归和襄(阳)枣(阳)宜(城)根据地。

  1928年春,周逸群、贺龙在湘鄂边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使武装力量逐步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共湖南省委为加强湘西各县的统一领导,决定将湘西北特委并入湘西特委,并于1928年7月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随后,将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湘西前委也改为湘鄂西前委。1929年1月,贺龙率领红四军攻占鹤峰县城,6月攻占桑植县城,分别建立县委和县、区苏维埃政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迅速打开局面,逐步形成了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武汉、沙市之间的洪湖地区,经受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较好,地理位置重要。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鄂中、鄂西两特委曾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6月,周逸群从湘鄂边回到洪湖地区,担任重建的中共鄂西特委书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若干小块根据地。1929年2月,党的六大决议传达到鄂西。鄂西特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总结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取得反“清剿”的胜利,使被分割的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1930年2月,中共鄂西特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将段德昌为师长的红军中央独立师扩编为红军第六军,孙德清任军长(不久因病离职,由旷继勋继任),周逸群兼任政治委员。红六军成立后,先后攻占沔阳、潜江、石首、华容等城镇,建立各县苏维埃政权。4月,建立管辖沔阳、潜江、监利、石首、华容、江陵六县的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创建了洪湖根据地。

  7月,湘鄂边的红四军在湖北公安与红六军会师,组成红军第二军团(红四军同时改称红二军),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组成军团前敌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全军团约1万人。随即,湘鄂边、洪湖两块根据地形成湘鄂西根据地。9月间,鄂西特委改为湘鄂西特委,邓中夏任书记,并兼任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时,成立了湘鄂西苏维埃政府。

  红四、六军胜利会师的画作

  此外,鄂北的襄阳、枣阳、宜城地区和鄂西的巴东、兴山、秭归地区的中共地方组织,在大革命失败后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到1930年夏,建立起襄枣宜根据地和巴兴归根据地,成为湘鄂西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鄂豫皖根据地,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的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组成。

  湖北黄麻起义建立的鄂东军,于1928年初在黄陂县木兰山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几个月后,开始创建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根据地。从1928年开始,建立革命政权,第七军改编为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1928年10月,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决定,组建鄂东特委,以王秀松为书记。10月,鄂东特委提出“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向中央建议把黄安、麻城、光山、商城、六安等县划为鄂豫皖特区,以创建整个大别山区域的武装割据局面。1929年5月,中共鄂东北特委成立,徐朋人任书记。

  商南起义

  1929年5月初,鄂东特委派吴光浩等到商(城)南参与领导起义。5月6日,商南起义爆发。由起义武装组成的红三十二师打退反动武装的多次进攻,初步建立了豫东南根据地。

  1929年秋,中共安徽临时省委准备在皖西六安、霍山地区组织农民起义。从11月8日起,在六安县委领导下,舒传贤等在安徽六霍地区组织农民、士兵起义。1930年1月,成立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4月,红三十三师在红三十二师的配合下,一度袭占英山,两次攻克霍山县城,初步建立皖西根据地。

  1929年6月下旬,鄂豫两省国民党军队发起对红三十一师和鄂豫边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红三十一师在徐向前等的指挥下,打破敌人的“会剿”。接着,国民党军队又组织对鄂豫边和豫东南根据地的第二、第三次“会剿”,企图一举消灭红军主力,摧毁两个根据地。红三十一师和红三十二师紧密配合,接连粉碎敌人的两次“会剿”,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1929年11月20日,中共鄂东北特委召开鄂豫边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以徐朋人为书记的鄂豫边特委。12月,鄂豫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以曹学楷为主席的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和以徐向前为主席的鄂豫边军事委员会。至此,鄂豫边根据地形成。

  1930年4月,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个地区的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2月和3月的指示,组成以郭述申为书记的中共鄂豫边特别区委员会,并将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一军,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兼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军长。同年6月,召开鄂豫皖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10月,由阳新地区北渡长江转战到蕲春、黄梅、广济地区的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红十五军,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任政治委员。这样,就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

  文字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来源: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