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践行 党史资料 文献影视 党史书架 网上展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资料 > 党史天天问

党史天天问第25天:为什么说红军军旗的样式经历了一个由各树一帜到中央统一规定的过程?

  本期提要:

  1.为什么说红军军旗的样式经历了一个由各树一帜到中央统一规定的过程?

  2.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为什么说红军军旗的样式经历了一个由各树一帜到中央统一规定的过程?

  现有的有关史书都没有反映红军的军旗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也没有准确反映其变化过程;某些电影、电视剧出现的红军军旗,则是“艺术作品”。事实上,红军军旗有过多次规定,经历了由各树一帜到中央统一规定,由复杂到简化,由实际使用到苏代会最后确定的变化过程。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1)中共中央首次确定的军旗样式。1927年8月,党开始领导人民创建革命军队时,打的是“左派国民党”旗帜,军队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称谓和军旗。8月下旬,中共中央确定军队称工农革命军。9月11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共产党的名义领导。参加这次起义的何长工回忆当时用的是“红旗”,杨立三回忆当时用的是“大红旗”。这是一个根本性改变,但不能说已确定了军旗。9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放弃“左派国民党”旗帜。根据这一精神,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南方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于10月15日在香港主持召开的南方局与广东省委联席会议上,提出南昌起义的部队应改称为工农革命军,“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头、镰刀为标识,与国际旗同”。同月,中共中央同意张太雷的“改名易旗”提议,并先后指示有关单位“改名易旗”。此后至1930年9月,未见中共中央有撤销原通知或颁布新军旗的决定。

  (2)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规定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样式。1930年10月下旬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编制表七,附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师、团三级旗帜图样:旗为正方形,军、师两级每边为3尺6寸,团每边为3尺2寸;靠旗柄的一边为条幅式部队番号,文字为“红军第×军第×师第×团”;上边为横幅式“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文字;中间缀嵌有交叉的镰刀锤子图案的五角星;除旗柄的一边外,缀飘穗。编制表没有标明颜色。依据同时颁布的“臂章”和“帽章”标示的颜色判断:旗为红地、白条幅黑字、黄飘穗;五星颜色有两种,一是红星黄边图案,一是红星白边黄图案。

  (3)实际使用的军旗样式。上述的军旗样式显然过于复杂,而且没有注明各部分颜色。从1931年后中央苏区报刊宣传画看,这种样式的军旗没有实行,而实行的军旗样式有两种:一是中间缀镰刀、锤子图案,右上角缀五角星的长方形红旗;一是这种样式靠旗柄的一边有条幅式部队番号(如“中国工农红军第×军第×师”;“瑞金模范师”)。依据第二次苏代会确定的军旗样式判断,旗为红色,五星和图案为黄色,番号条幅为白地黑字。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第二次苏代会确定的军旗样式。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确定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样式为:“红色底子,横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的交叉镰刀锤子,右角上为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

  第二次苏代会确定的军旗,显然是实际使用的第一种样式的军旗。故可以说,土地革命战争的中后期,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为中间缀黄色交叉的镰刀锤子图案,右上角缀黄色五角星的长方形红旗。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只有一、二、四方面军,而无三方面军,是由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的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造成的。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活动于闽西和赣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还准备在这四个军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红军,然后再把它们编成四个方面军。根据这个计划,红一、二、三军团相继成立。第一和第三两个军团组成后,按原定计划,本应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然后分别编为第一和第三方面军。但是,1930年8月下旬,一、三军团在湖南会师后,在两个军团的前委联席会上,以彭德怀为书记的三军团前委提议成立第一方面军和总前委,三军团编进第一方面军建制。这就是说,三军团不再扩编为第三方面军。彭德怀还说:“从战略方针来看,我赞成三军团编为第一方面军的建制,统一指挥,这是革命的需要。”一、三军团前委联席会议通过三军团前委这一提议,并一致同意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和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这样,第三方面军就没有成立。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长竹园会师后,合编为红四军。同年11月,红四军与活动于皖西的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第二军团和组建于1933年6月的第六军团在贵州印江的木黄会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1936年7月初,二、六军团及其总指挥部和第三十二军(原为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长征途中奉命组成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长征之前,1933年秋,中央军委也曾有过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这四个军团合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由于这四个军团一部分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分跟第一方面军参加长征,所以合编计划未能实现。

  文字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来源: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