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践行 党史资料 文献影视 党史书架 网上展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资料 > 党史天天问

党史天天问第22天:为什么武装夺取政权要走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本期提要:

  1. 为什么武装夺取政权要走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 为什么说“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二者不能等同?

  为什么武装夺取政权要走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之一。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条件的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举行中心城市起义这条路,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应当怎样走,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他们照搬俄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不承认在中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在当时的党内还有一些人,他们对革命悲观失望。他们认为现在距离革命高潮的到来尚远,这时做建立农村政权的艰苦工作是徒劳的,主张用“流动游击”的方式来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待全国各地争取群众工作做好了,才来进行全国的武装起义。这种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仍然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老路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解决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问题。

  在中国,为什么武装夺取政权要走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呢?

  首先,这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的中国不是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它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对外则受帝国主义压迫,缺乏民族独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工农运动无议会可以利用,更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中国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而是要组织军队,拿起枪杆子,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其次,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勾结中国腐朽的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长期统治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他们的反动力量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相比较而言,农村则是他们统治比较薄弱的环节。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殊死的决斗,那就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入农村,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对抗盘踞在城市中的强大的敌对力量,并逐步取得革命的胜利。

  再次,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形式,农民更是占全部人口的80%以上。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到农村去发展革命,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依靠、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从而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为什么说“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二者不能等同?

  把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二者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

  (1)从二者所包含的内容及含义看,它们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毛泽东关于“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思想。概括地讲,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本书编者按:根据上引毛泽东同志的话,显然应加上“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内容)的有机结合,它着重解决了如何在农村逐步锻炼、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而所谓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指:中国革命在城市被强大的敌人击败,短期内无法在城市取得胜利的条件下,“将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土地革命,打碎当地的白色政权,建立红色政权,把落后的农村变为先进的革命根据地;依托这样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去反对依靠城市进攻农村的凶恶的敌人,并进而以农村包围城市,以便在长期战斗中逐步锻炼、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直到敌大我小、敌强我弱变成我大敌小、我强敌弱时,再攻占中心城市,夺取全国政权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它比“割据”的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党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哪里?是放在农村还是放在城市;二是对农村根据地在夺取全国政权中的作用如何认识?是把它视为决定的因素,还是仅仅当作辅助因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从“割据”局面的开辟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的实践看,把二者混同为一,不符合历史事实。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受挫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大革命失败后保存革命力量的落脚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1928年4月至7月进入迅速发展的全盛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说明,1928年底之前,毛泽东不但已从实践上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而且还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经验。而“到给林彪的信中才明确指出——要以乡村为中心”。

  (3)从当时“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有关言行及中共中央的一些指示看,把“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混同也说不通。“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当他们攻打城市遭到失败的情况下,当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在曲折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也并不反对,甚至还一直把它作为攻打大城市的“资本”。但他们却始终反对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文字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来源: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