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1. 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为什么大会仍选举他担任党的中央局书记?
2. “南陈北李”具体是指谁?
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为什么大会仍选举他担任党的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成员时,推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而陈独秀当时正在广东省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没有出席党的一大,也不是一大的代表,为什么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呢?通过对陈独秀在当时活动的历史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理由:
第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化思想界的领袖。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思想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一场倡导新思想的启蒙运动,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倡导并领导这次运动的主要人物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在1915年从日本回到中国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思想堡垒进攻。1916年底,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并邀请李大钊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从此,他们以北大为基地,以《新青年》为核心,开展起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了很多文章,唤醒人们认清封建伦理道德是“奴隶道德”,号召人们摆脱“奴隶之羁绊”;写了许多文章宣传科学,号召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念,排除虚妄迷信和盲从,他说“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陈独秀针对袁世凯称帝和康有为反对共和全都是打着尊孔的旗号进行这一事实,指出封建专制和民主共和水火不相容,封建礼教和民主政治水火不相容,“存其一必废其一”,倡导民主是时代的需要,是不可阻挡的。
第二,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18年,陈独秀和李大钊主持出版了《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共同担负宣传新学说和新思想的责任。陈独秀当时发表文章《除三害》指出,军阀、官僚、政客是危害中国人民的三害,他号召国民起来为消除这三害而斗争。
在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连续发表揭露和批判反动军阀和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短评。“五四”当天,他发表文章明确指出,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我看这两个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五四”后,陈独秀发表文章鼓励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批判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的镇压,并亲自上街散发传单,号召北京市民支持学生运动。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十分敬佩陈独秀。他在1943年《如何研究党史》的谈话中,称赞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高度的评价了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历史作用。
第三,陈独秀是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陈独秀作出了很大贡献。
1920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到上海后,就积极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调查研究,给工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经李大钊介绍,于5月间在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并帮助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由陈担任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书记。1921年6月,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作为发起组通知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到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组建中国共产党。尽管陈独秀当时在广东,但他通过与上海发起组的书信交换,是直接参与了这次大会的筹备工作的。
鉴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作出的贡献,以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实际上所处的领导地位,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他未出席大会的情况下,大会仍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这绝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北京大学国文门第四次毕业典礼集体照,前排左起依次为:朱希祖、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黄侃。
“南陈北李”具体是指谁?
李大钊
李大钊在1918年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李大钊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
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篇2万多字的长文,曾连载两期。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进行了阐明。它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1919年9月至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完整地向中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在此前后,李大钊积极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他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中,不仅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说:“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他甚至提出:“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李大钊不仅亲自撰文,在《新青年》上办了“马克思研究号”,而且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从5月5日到11月11日,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专栏共发表了五种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除此之外,《晨报》副刊还用一定篇幅发表一些革命领袖的传记和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的文章。
1920年,李大钊除继续撰写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外,还于当年3月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组,翻译了许多马、恩的著作。直到1921年,研究会才公开。
1919年7月,王光祈、李大钊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图为1920年周年纪念时部分会员在北京岳云别墅的合影。右起:二为黄日葵,三为李大钊,七为张申府,九为邓中夏。
1920年秋,李大钊正式担任北大教授后,利用高等学校的讲坛,继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920年底,李大钊指出:最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的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
李大钊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由于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贡献和作用,又由于他和陈独秀一起积极从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因而在思想界的先驱者中享有了“南陈北李”的崇高声誉。
文字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图片来源:共产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