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01 从建设小康之家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但是,今天的小康社会早已不是古人眼里的“朦胧画”,而是中国共产党人手中的“工笔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小康、现代化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现实追求和奋斗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历史地看,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定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指的是发展水平,“全面”指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图源《读本》高中版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0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就是坚定信心、一鼓作气、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地方债务、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都存在风险隐患,必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个别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其要义在于精准,其具体内容就是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批。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它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由此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中国梦才有坚实的基石。
图源《读本》高中版
03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加详尽地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的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文字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年级7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