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娟:《小学生必备古诗词112首》是这样编出来的

人文社科图书编辑室主任 张华娟

  2020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70年。70周年风雨历程,人教社推出了无数惠及万千学子的优质出版物,而这背后更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教人的心血和付出。近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编客”特设“人民教育出版社社庆70周年专版”,邀约若干人教社编辑老师撰稿,讲述他们在策划、编辑加工、与作者交往、装帧设计、数字化转型等过程中发生的,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特殊意义的事件、见闻和感悟,以此记录书与人的故事,为人教社70周年献礼。栏目将分4期推出,每期4篇,敬请期待。

  历练对于读者适切性的把握

  关于古诗词导读的选题,我琢磨了很多年,还在教材编辑室做编辑的时候,就想过学生们需要这样的书。市场上有很多同类题材的书,那些书各有各的优点,但问题也很突出,有的一看就是纯粹学者写的,学术味儿太浓,端着架子,用了深奥的学术用语,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并不太适合。有的通俗倒是通俗,但很多知识未经仔细核校,以讹传讹,给了读者错误的信息。还有的书,封面上说是配套教材,但其实跟教材无关。我们社从1950年建社之初,主体业务就是教材编写、出版和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对于学生的学情,学习的需求点,教材的组织架构等方面比较熟悉,我们来做这个配合教材的传统文化的系列,有优势和基础。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启动这个项目,已是几年后。社里把我从教材编辑室调入新成立的人文社科图书编辑室,开始策划、编写这个项目。我们的团队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初稿撰写,改稿和编辑出版又用了半年时间。《小学生必备古诗词112首》销售时,虽然赶上新冠疫情,但却并未影响读者购买该书的热情。京东包销2万册,此后对外又加印5万册。最关键的是读者对于该书的读后反馈——觉得导读文字优美,知识点难度恰当。很多家长追问,初中本什么时候能出版。策划、编写这本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也有些体验和感受。

  发挥人教社优势,传承优秀编写经验。人教社的优势是教材编写和出版,课程、教材、教学研究,长期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编写经验,其中一条是编写团队最好是上中下三结合,上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中是我们编辑,下是一线优秀教师。专家、教授能把握学术前沿的准确信息,为学习方向和高度把关;编辑负责上和下之间沟通和融合,了解表达中深入浅出的重要性;教师了解课堂、学生,了解考核需求,更能抓到痛点和难点。

  文章不厌千遍改,一字一句见真功。得益于优秀的编写团队和审读专家支持,我们的书稿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初稿基础。但即使如此,稿子也是经过编辑和主编十几次的编辑、核校、润色,每个月我们都会开一次统稿会,会上把对每首诗的导读一字一句地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人教社建社之初社长叶圣陶先生奠定的教材统稿方式,就是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讨论,经过这样的讨论和修改,一般来说,后期才有可能经得起上万读者的检验。讨论会上,大家会争到红脸,为了某个字词的注释,究竟是这样对,还是那样好,过后又会哈哈一笑,君子之风,徐徐而来。

  关注学情最重要,心怀读者见始终。编写、出版这样一本古诗词方面的书籍,比起学术功底,我们不如中华书局等专业出版古籍图书的社;比起创意,我们可能不如中少等擅长儿童类图书设计的出版社;比起商业运作,我们可能比不上很多长期从事一般图书销售的出版社。那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胜出的可能性在哪里?优势是我们对于学生的了解,胜出的可能性在于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是为小学生编写的一本书,要从各个角度、细节考虑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需要。

  我曾作为教授在大学讲台上教过书,进入人教社后就在中学语文编辑室工作,长期研究语文教学,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的一线课堂听课,发达地区特级教师的课,西部地区的课,常态课,老师像“打了鸡血”满堂灌的课,我都听过。因为有教师、编辑、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者这样一些角色的亲历,比较了解讲授和学习的难点,对于学生和读本之间的适切度,有深刻的体会和想法。作为策划和主编,我最关注和强调的,就是对读者的适切性的把握。比如对于诗人的注释,关于诗人的信息有很多,究竟我们需要给出哪些,而不必给出哪些,这是需要严格把关和筛选的,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我们要做的必须给与读者需要和必要的知识,而不是随便堆堆儿。

  踏破铁鞋览群书,偶见庐山真面目。编辑埋头编辑、完善别人写的书,这些书各种各样,什么内容都有,想做个更好的编辑,就不能停止读书、学习。我曾经犯过一个知识性差错,就是作者在行文中有一句“包括鲸等鱼类”,我没看出有问题,后面被审读查出,才确认鲸不是鱼类。这对于一个从小在内陆生活、没接触过海洋的人,“鲸”字又带着“鱼”字旁,这样的错误很正常,但对编辑来说,这就是知识储存不够,或者缺乏这方面的敏感度。有一天,我看到丰子恺的女儿回忆丰子恺的文章,其中提到丰子恺有一幅画是画了一幅新月,但月亮的形状画错了,不是新月。这就是文艺创作和科普的差异性,对于大画家、文学家等大艺术家,有时我们会选择欣赏艺术美,而不太计较其中的准确性。但我想起了《小学生必备古诗词112首》中的插图,每首诗我们请画家用中国传统线描法画了插图,插图中也有一些与诗词不符合的地方,之前我们已检查出一些。有没有画错了的月亮呢,因为古诗中还是有很多处提及月亮。提醒编辑去检查,果然在白居易写的《暮江吟》中,插图中的月亮画错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初三夜的月亮正是新月,画家初稿画成了相反方向,是残月了。

  编书过程中有很多辛苦、委屈,编辑在书稿上倾注了很多心血,而读者看到产品中的一两处瑕疵,会提出很多批评。不过编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欢乐,如上面说的,我们能跟着专家、学者,跟着老师、优秀的撰稿人,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我们在讨论中,能感受到纯粹的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