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立:一位70后的人生与他的《语文》课本

吉林省出版集团教材事业部 吴中立

  看到这次征文,我才意识到,自己受恩于人民教育出版社那么深。

  20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于东北一个小村庄。

  当时的中国,那场运动还没有结束,物质匮乏,加之几乎每家孩子都多,各家的生活都很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时候的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我的童年就在帮大人干活和与小伙伴疯玩中过去了。

  1979年春天,那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只是那时的我,抑或说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老人画的这个圈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

  这一年,我上了小学,我有了学习的启蒙老师,也有了学习的启蒙读物——教材。从小我就偏爱语文,每一次教材拿到手后,我都要先把语文教材读一遍,小学教材的很多课文至今我都记得:王二小、雨来等小英雄让我敬佩,他们的经历让我神往;“汗滴禾下土”让多少农家孩子感同身受;而学了《三味书屋》后,不知有多少课桌被刻上一个小小的“早”字。(这种状况是在学习了《三味书屋》一课后集体暴发的,现在看来是破坏公物,但那时的老师都知道学生的本意,没有哪位同学因为这件事而受到严厉的责罚)

  1985年,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意识上的影响。当时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些思想的冲击,有迷茫,有浮躁。好在我还是个学生,好在“以中有足乐者”,我继续沉浸在我文字世界中。

  这一年,我上了初中。拿到教材的我,首先被教材中的文言文吸引了,没有良好文化氛围熏陶的我,对于文言文只能粗通大意,但我看到课后背诵的要求,便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好东西。于是,在随着老师的教学进度学习的同时,我已经开始背诵,从文言文、古诗词,到要求背诵的现代文。每次老师检查背诵作业时,我早已将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倒背如流。老师和同学们都以为我聪明,而在自己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后,我知道,比别人多付出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朴素的真理一经实践证明,便更让人信服,更促使人坚持实践。我以为,之所以我现在能够从事文字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阶段的背诵。

  1988年,似乎没有大事件发生,但人们都感觉到思想空气的凝重——这是东欧剧变的前夜,“冷战”开启四十余年,已到了决战的时刻。意识形态之争已经影响到世界每个国家。(第二年,东欧剧变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

  这一年,我进入高中。高中的语文课文相较于初中,篇幅更长了,难度更大了,好在在对语文的认知上,我也更上了一层。我已经能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武艺高强,却谨小慎微、隐忍求全,最终被逼上梁山的林冲;勤劳、善良、顽强,想争得做人的起码的权利,却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吞噬的祥林嫂;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些作家真厉害,能让纸上的文字化成一个个人,在你眼前动起来,衣着、容貌、神态、动作,甚至说话的腔调,都可视可闻可感。我也继续探究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胸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语句、篇章让我思接千载,欲罢不能。

  在高考报考时,我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1995年,距那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已过去三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依然如故。

  这一年,我成为一名教师,在家乡小镇的初中教语文。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变化,让我对教材有了新的认知,我把教材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尽力传授给学生。在常规教学之外,我教学生对对联,学写古诗词,领着学生到野外去,回来自由创作;我创办了校刊,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练习写作。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我的学生喜欢中国的文字,喜欢中国的文化。

  1999年,香港回归已经两年,澳门也将在年底回归,而全球人民都在准备跨入新的世纪。

  这一年,因为生活的际遇,我来到城里,成了一名打工者,做过几种职业。记得在一家饮料公司时我的业绩很好,销量总是第一;而每天早例会的会前演讲,我总能收获大家赞许的掌声。有一段时间,需要我骑着倒骑驴推销送货,并且自己装卸。一次,一家小卖店老板对我说:“我看你不像销售员。”我很惊诧:“那您看我像做什么的?”“我看你像老师。”老板说。那一刻,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我身上的书卷气是一生也摆脱不了的。而我在公司取得的业绩,获得的尊重,都因为曾经的学习经历让我勤劳,踏实,谦虚,待人和气,因而赢得人们的信任。感谢那位老板,让我知道我更应该做什么。

  2003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中国已令世界瞩目,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丰富起来。这一年,SARS的暴发一度让民众猝不及防。

  这一年,我进入一家教辅图书企业,又回归与教材接触的日子。让我震惊的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语文教材居然有这么多版本,小学、初中、高中,加一起有十几个版本。可能是我做过教师的原因,当时的我生出了一种担忧(后来在工作中也证实了我的担忧):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篇和编校质量上都有不少缺憾,给学生的知识和思想方面带来一些困扰。2016年,当得知教育部统编教材的消息后,我很欣慰,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正确的引领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人民教育,化育人民。

  回首我的经历,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也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在支撑着我,让我不放弃对希望的追寻;在我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有西方的思想意识试图冲击我的三观,但我最终能辨别是非,端正立场。我知道,那是我曾经读过的文字、汲取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于不知不觉间深深根植于我的内心,让我把握方向,给我力量,教我做人的准则。

  这种润物无声般的影响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

  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较于当年的SARS,传染性更强,传染范围更广,但普通百姓体现出来的镇定、律己、团结、无畏,让疫魔却步,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是教育的力量。

  昨天傍晚,在友谊公园湖畔散步,一些人在岸边看这几天刚飞来的几只黑天鹅。黑天鹅在岸边的水里,冲着岸上的人们,似有所盼。这时,一个小男孩儿拉着妈妈匆匆赶过来,小男孩儿把手里拿着的一小袋玉米粒一点儿一点儿地撒向黑天鹅,嘴里还念念有词,黑天鹅一边吃着一边欢快地叫着。小男孩儿慢慢蹲下去,把玉米粒放在掌心,略带紧张地伸向黑天鹅,黑天鹅伸开长长的脖颈,精准地啄去小男孩儿掌心中的玉米粒,小男孩儿胖胖的脸蛋儿显出幸福、兴奋的神情。看到这一幕,我一下子就想起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珍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