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三科教材领导小组办公室 牛瑞雪

  各位老师好!我是三科办牛瑞雪。参加这次比赛源于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5月27日晚收到科研部长松主任的微信,鼓动我参加这次的演讲比赛。开什么玩笑,只剩两天就截止报名了,况且刚刚投入三科办的工作,哪有时间准备?1000个拒绝的理由已经在输入的过程中。他突然说:参赛吧,作为你离开科研部送给科研部的礼物。这个理由深深地触动了我,时间仿佛停止了十秒钟,我默默擦去了1000个拒绝的理由,来到参赛现场。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改变”。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善于规划人生的人,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积极塑造自我,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我不是这样的人,但改变也一直伴随着我。2003年入社,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了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7年后从期刊编辑转变为科研管理人员,又10年调到三科办公室。与17年前的我相比,改变如此之大。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于我而言,改变都是由外而内发生的。

  外部的力量有时如春风细雨,让改变自然而然地发生。在工作之前,我从没有发现我可以写科研论文。第一次参加社内中青年论文评选获得了二等奖,路上偶遇当时我社的副总编辑吕达老师,他说,文章写得还不错,下次要继续参加。第二次参加,仍然是二等奖,又遇吕老师,他说这次文章写得更好。我不好意思地说,还是二等奖,也没有什么进步。吕老师爽朗地大笑,他说这次差点就是一等奖了。吕老师的几句鼓励,让我发现我原来还有写科研论文的潜力,改变就这样发生了。后来竞聘到科研部专门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

  外部的力量有时如暴风骤雨,改变就像一场蜕变。一个严谨的导师,一个严厉的领导,一项艰难的工作。他们都强迫我们改变。而我们也只有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调整自我、跟上、改变。

  不管是怎样的力量引起了改变,改变都一次次地塑造了自我。

  如果问2003年的我,职业理想是什么?我会回答做一名兢兢业业的编辑。如果问2010年的我,我会回答成为一个专注的研究者。那时的我,对自己的定义只能基于那时我所拥有的能力。但你的能力也可能成为制约你其他发展可能的束缚。有人称之为能力陷阱。

  没错,正是能力陷阱营造了你的舒适地带。有没有勇气冲破能力的陷阱,发掘新的潜能?就像如果问现在的我职业理想是什么?你知道,同你一样,我也想过要经营一家私房菜馆,毕竟新冠疫情让我们充分开发了烹饪潜能。

  我知道对大多数的人教人而言,可能30多年都从事同样的工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30多年的职业生涯是一成不变的。是否记得第一次签字付型时的不安?是否记得第一次面向几百人培训,只能低头念手里的稿子,不敢与听众互动交流?是否记得因为一时疏忽给专家订错了票,差点让他错过重要的会议?而现在的你,安排几百人的会务工作井井有条;培训时滔滔不绝,收放自如,还不忘时不时地调侃几句,活跃会场气氛;当然,签字付型的时候仍感到如履薄冰,毕竟方寸教材间,容不得半点差错。

  回顾人教社的发展,从一纲一本、一纲多本,再到统编教材,人教人没有犹豫,一直在主动迎接改变。人教人无惧改变,因为我们深知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为了那心中不变的教育梦想,每一次的改变都将描绘人教社新的发展图景。

  岁月静好或许只是梦想,改变才是常态。愿20岁的你,可以拥抱改变。30岁的你可以从容改变。40岁的你我,可以不抗拒改变。50岁的您还可以悦纳改变。面对改变,或许有1000条拒绝的理由,但请抓住那一条触动内心的理由,让改变成就更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