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O分类法的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编辑室 张广宇

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基于SOLO分类法的课堂教学》。

  首先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思维体操。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两难情境:一位孕妇快要生产了,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开车连闯红灯把孕妇平安送到医院。请问,你如何评价司机的行为?

  好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其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不同的人思维水平的差异。那么,如何衡量这种差异呢?10年前,我们社翻译出版了《学习质量评价  SOLO分类理论》这本书,书中详细介绍了“SOLO 分类评价理论”。这种理论根据人们回答问题的结构,将人的思维水平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前结构”,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回答与问题不相关,或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或过于简单。

  第二个层次是“单点结构”,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第三个层次是“多点结构”,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第四个层次是“关联结构”,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

  第五个层次是“拓展结构”,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系与之相关的所有影响系统,进行全面思考。能够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结论具有开放性。

  这十年来,这一理论对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中学政治学科为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基于素养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就将每一种素养分为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体现了学生在核心素养水平上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以及核心素养不同发展阶段的递进关系。而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政治试题的评分标准也开始借鉴这一理论。比如前年的一道北京高考主观性试题,其评分标准分为四个等级。请大家仔细观察,其等级描述与前面介绍的SOLO 分类评价理论是不是特别相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是不是真的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衡量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真实的课堂,听听我们学生对刚才的那道两难问题是如何回答的。

  有的学生学说:“我觉得司机的行为不对。”这位学生中只是作了一个简单判断,没有依据,很显然,他的思维水平处在前结构。有的学生说:“司机的行为不对,闯红灯是违法行为。”这位学生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他的思维水平处在单点结构。有的学生说:“司机的行为也对也不对,救孕妇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是闯红灯是一种违法行为,有可能会伤害别人。”这位同学认识到司机行为的多个方面,但未能建立起这些行为之间的联系,他的思维水平处在多点结构。还有的学生说:“司机救孕妇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但是不能选择闯红灯这种方式,闯红灯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也会威胁他人的生命。”这位学生不仅认识到司机行为的多个方面,而且能够在这些行为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他的思维水平处在关联结构。

  在课堂上,我还听到一位学生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对司机的行为我们应该辩证认识。首先,生命第一,救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应该肯定。其次,现在是法治社会,应该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司机的动机虽然很好,但行为不值得提倡。最后,在紧急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做出理智选择,寻找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可能保全各方面的最大利益,如可以让警车开道,疏导交通等,这样既能达到救人目的,又不至于威胁到其他人。”这位学生不仅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认识,十分了不起!其思维水平毫无疑问达到了拓展结构。

  既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真的能够呈现出这样的思维层次,我们教师又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帮助学生思维水平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跃升呢?我们还是回到刚才学生的回答中来。

  当学生答出司机的行为不对时,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不对?”当学生说出闯红灯是违法行为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司机的行为有无合理之处?”当学生能够看到司机的其他行为并作出正确评价时,教师还可以再追问:“这些行为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当学生能够答出这些行为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适时反问:“在当时情形下,司机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无更好的办法?”

  而当学生作出最后那般精彩的回答时,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呢?没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跳出这件事情本身去进行推论:“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其实,在刚才的两难情境中,救孕妇是一种道德行为,闯红灯是一种违法行为,这里面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对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特别强调,道德与法律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并行,不可偏废。而现实生活中,情理法的冲突随处可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联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当我们面对类似情理法的冲突时,我们又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明事理,懂情理,讲法理,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由此可见,教学之道不仅仅在于科学把握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更需要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的思维水平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跃升。这些策略是什么?那就是“追问”“反问”“推论”“联想”!这也是我多年倡导的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八字方针。

  我的演讲就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