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斜体行书执笔人的故事

英语编辑室 陆珂米

  大家好,我是来自英语编辑室的陆珂米,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英语斜体行书执笔人的故事”。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看一下大屏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曾经在你们的英文课本中见到过甚至是临摹过这样的字体。这种字体被称作英语斜体行书,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进入英语教科书,影响了几代中小学生的英语习字规范。我是2014年毕业后进入到英语室工作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这个字体。我相信很多年轻的编辑都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疑问:这样一种看起来赏心悦目的字体到底是直接从国外字体库引用的还是人写的?如果有执笔人,那么这位老师是谁?她现在哪儿?她是不是曾经和我们一样也是人教社的编辑?在3年前的夏天,我们室决定去拜访这位执笔人,她就是绘图科的老编审孙全洁老师。我们欣喜地得知,孙老师虽然已经90岁高龄,但是身体特别硬朗。还记得第一次去孙老师家,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进门。在聊天的过程中,她的老伴,同样为绘图科老编审的刘承汉老师总是抢着回答问题,而孙老师则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笑着望着自己的先生,偶尔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补充两句。那日午后的阳光照进屋子,整个房间温暖而美好。

  孙老师是人教社首批大学生,在1952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我们人教社绘图科工作。孙老师告诉我们,初来乍到,她所负责的任务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由于技术条件所限,所有插图都是黑笔线条画,也就是说要靠老师们一笔一笔地去手绘出来。孙老师所负责的是生物学科的教材。我们都知道,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动植物插图,像动物身上无数根细细的毛发、植物底下密密麻麻的根须细胞,全部需要孙老师一笔一笔勾勒出来。聊到这里,刘承汉老师也不禁称赞起自己的妻子,刘老师说:“她的画要求很高,枯燥乏味,需要极大的耐心,也只有她可以踏踏实实地坐在那里,一画就是一整天。”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孙老师与同事们群策群力,为千万中小学生贡献出了一幅幅精美的教科书插图作品。

  聊到我们此行最好奇的斜体行书,孙老师打开了话匣子。孙老师说,在上世纪60年代,人教社英语教材编写组决定在教材中采用容易辨认和书写的英语斜体行书。孙老师小时候曾经在教会学校学习,有着过硬的硬笔书写功底,所以英语室的老师就找到她,希望由她来担任这个斜体行书的执笔人。接到这个任务,第一个遇到的难题便是找不到合适的笔。她和我们介绍说,书写范书,起笔、横笔、转折都要有轻重粗细的变化,要用平头和带有一定斜度的钢笔尖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孙老师跑遍了大半个京城的文具店都没有买到这样的钢笔。费经周折,最后她终于托同事的亲戚从香港买回了成套的专用书写笔尖,才解决了这个困难。有了笔,孙老师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练习英文斜体行书。她从英语室借来很多外文资料,观察结构,一笔一画地反复练习,还加上了自己的特色,让书写更加美观和活泼。经过精心钻研和刻苦练习,孙老师笔下的英文字母端秀大气、遒劲有力,成为一代示范书写。

  关于孙老师,我想有一句诗可以完美地形容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但是她依旧是那么端庄静雅。在拜访的最后,我们告诉孙老师,她的斜体行书影响了几代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而孙老师只是摇摇头,她说:“我所做的这些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努力去做,不辜负我的本职工作,仅此而已。”像孙老师这样的人教老前辈还有很多。作为年轻编辑,我有幸在工作中近距离接触到了很多这样优秀的人教前辈,有机会倾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共事。几十年来,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倾情付出,尽心对待每一个任务,精心雕琢手中的作品,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高山景行,将一直鼓舞着我们这些后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