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王春法

  7月20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40年来课程教材研究所立足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成果,围绕如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展开探讨。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原所长韦志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有关单位领导作交流发言。我们整理刊出,与各位关心基础教育事业的读者交流。

  本文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的现场发言整理而成。


王春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相关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青少年而言,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博物馆来说,如何创新形式载体,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有效形成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工作合力,应该成为我们共同努力、合作探索的重要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课程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优质的课程教材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打造精品教材和高质量教育出版物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实现了研究成果从专业向大众的转化,博物馆实物性、体验性、寓教于乐的教育特点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达成战略合作,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以更为科学、规范、严谨的方法,编写精品教材和高质量文博主题教育出版物,展现国家博物馆143万余件藏品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希望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依托双方良好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项目合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教育发展,共同策划、编写一批价值导向正确、文化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育出版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共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摘自2023年7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03版:教改风采)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