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证了人教社课程所的发展,也在其中成长

韦志榕

  7月20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40年来课程教材研究所立足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成果,围绕如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展开探讨。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原所长韦志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有关单位领导作交流发言。我们整理刊出,与各位关心基础教育事业的读者交流。

  本文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 课程教材研究所原所长韦志榕的现场发言整理而成。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 课程教材研究所原所长韦志榕 

  衷心祝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40周年!

  我1982年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983年成立,可以说我见证了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发展,我们也在其中成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价值认同。教材研究是人教社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人教社的优良传统和创新之处。教材编写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教材本体。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清晰、明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老领导曾经说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一个有出版资质的研究单位,我非常赞同。将研究作为立社的根本,这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

  二是苦练内功。随着人民教育出版社人员队伍结构的不断变化,如何保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建设国家队、主力军的品质,是我们不断警醒的问题。继承老一辈研究传统,苦练内功就成为必修课。一方面在教材编写实践中,锻炼编辑们的科研本领,鼓励他们有学术追求,涌现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活动,吸引大家对科研的关注和兴趣,如中青年论文评选、演讲比赛、说课大赛、微研讨等,使在教材编写出版这个大系统中的每一个岗位都能找到研究课题,提升从业人员的学术素养。

  三是协作共进。我们的研究本质上是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因此一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课程教材研究所根据区域或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在全国建立了几十个实验基地,本着与实验基地共同“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的理念,开展多种主题研究活动,我们从中获得教学一线的经验,解决教材“接地气”的问题,实验基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双方都获益匪浅。同时也壮大了我们的研究队伍。

  四是组织保障。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之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基本是各编辑室各自为战的,对一些共性问题缺乏统一规划的研究,也没有办法承担一些大的教材研究项目。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之后,改变了这样的局面,由科研部牵头,一些全学科的教材研究项目得以开展,如教材内容的纵横衔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等项目,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在课程教材研究所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好的经验还需要认真总结、发扬光大,尤其在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上再下功夫。我坚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怀下,在集团和合作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课程教材研究所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40年!


摘自2023年7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03版:教改风采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