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点,要求教师解读教材时,对每个教学内容中知识点精准定位,通过“一课一得”的扎实学习,达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稳步提高并形成素养。综观整个教材,学生复述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线安排的语文要素,分解到二至五年级教材中形成体系,即二年级讲故事,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具体到二年级下学期,如何精准定位“讲故事”的课程价值并展开教学,本文从三方面予以解析。
一、“讲故事”的课程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复述”是在第二、三学段。第一学段则是在“口语交际”板块中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从这里可以看出,“讲故事”是“复述”的基础,是学生口语表达的起步训练。
“讲故事”与“复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复述是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在语文教学中,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讲故事侧重讲述,要求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自由度大,想象的空间也大。复述侧重叙述,要求更严格,不光要记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还要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比较好地还原文本的内容。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往往出现“能开讲,但不能继续讲”“能接着讲,常会张冠李戴”“能讲完,容易会丢掉主体情节”“能讲完,但会错乱顺序”等问题,因此语文要素的落实重在训练学生有条理讲述、完整讲述、清楚讲述,达到积累语言、提升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为进一步学习复述奠定扎实基础。
二、“讲故事”的编排解析
(一)编排内容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小蝌蚪找妈妈》借助5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基于此来讲故事,《曹冲称象》通过串联称象的步骤讲故事,《玲玲的画》借助情绪变化的3个关键词语讲故事,《难忘的泼水节》借助4个词语讲讲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情,《大禹治水》根据 4 个自然段的段意讲故事,《风娃娃》借助它活动地点的变换提示讲故事。二年级下册教材在延续二年级上册的相关要求上,提供给学生讲故事的抓手和方法,具体见下表。
(二)编排特点
二年级下册的“讲故事”要素呈现的方式更多,提供给学生的方法支架也更丰富,编排中突出了衔接性、发展性的特点。
1. 衔接性
二年级上册涉及“讲故事”的课文一共有6篇,占24篇课文的25%。二年级下册与“讲故事”相关联的课文共9篇,占25篇课文的36%,上升了12个百分点,占有很重要的分量,通过故事讲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发展水平,应该引起足够关注。
教材编排一方面是延续二年级上册的训练要求,如在《开满鲜花的小路》中,通过泡泡图提示“我能借助插图讲讲这个故事”,并且在《邓小平爷爷植树》《千人糕》等课文中,继续借助插图,用自己话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对课文进行复述。另一方面,又紧密衔接三年级的“详细复述”。在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试教中,笔者发现有三篇课文与此有关。《去年的树》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在牛肚子里旅行》要求学生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再讲给别人听;《掌声》要求学生模拟英子的口吻讲讲自己的经历。可见,二年级下册“讲故事”要素的编排是三年级相关课文的前奏和铺垫,为学生不仅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更能抓住主要内容和关键词句详细重述做好准备。
这样的编排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在系统的训练中既学习到讲故事的多种方法,也得到了能力提升,为中高年级的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发展性
二年级下册讲故事的编排提出了新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上册利用多幅图讲故事的基础上发展到利用单幅图讲故事,比如《开满鲜花的小路》和《邓小平爷爷植树》。
二是讲故事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如《大象的耳朵》提示利用关键句,《蜘蛛开店》采用思维导图,《小毛虫》利用词句结合的提示图,到了第八单元的《羿射九日》则利用表格列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讲述。
三是讲故事的方法支架的使用难度加大。初学讲故事,通常借助一个单一的方法支架就可以完成,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借助 5 幅图来讲故事。到二年级下册开始过渡到运用两个支架进行讲故事的要求,比如《小毛虫》,就需要借助关键词句、示意图讲故事。即使是运用单一支架,难度也明显提高,比如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要求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语讲故事。到二年级下册的《小马过河》,则给出了12个词语。
三、“讲故事”的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在具体教学时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1.图文结合,搭建方法支架
有效的练习要建立在具体的方法之上。教材对此有相应的提示,在具体教学时,需要将外在的提示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支撑,能否完成这个转换是方法是否有效的关键。 ?
比如《小毛虫》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步骤完成对“方法支架”的意义建构。首先,以课文的三幅色彩艳丽的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把握小毛虫成长的过程规律。接着,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圈画关键词句,弄清“小毛虫—茧—蝴蝶”这三个成长阶段并分别对应相关的段落读一读,从内容的层面上初步把握小毛虫成长的规律。然后分段品读:通过对比其他昆虫的生活状态体会小毛虫的“可怜”;通过“尽心竭力”这个词语想开去,体会它的勤奋、坚持,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句话;通过“色彩斑斓”等词语对比自己幼虫阶段的可怜,体验小毛虫遵循规律、认定目标后的欢悦心情。经过这三个步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整个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词句结合的提示图”这一方法支架并完成故事讲述。 ?
2.降低难度,引导分步讲述
面对篇幅较长、情节比较丰富的故事,采用分步讲述的方法能收到良好效果。
比如《小马过河》,尽管课后给出了12字的关键词,但是要让学生一下子讲述确实有难度。在教学时,可先部分讲再完整讲,降低难度。先根据每组的3个词语提示讲清楚相应部分的内容,比如指导学生围绕“愿意”一词回顾第一部分的内容“小马愿意帮老马做事吗?”“他是怎么说的”“妈妈要他做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把“愿意、麦子、磨坊”三个词都包含进去了,学生把问题连起来就可以讲清楚。在讲清一部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练习,再组合形成完整的故事。经历这样扎实的练习,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会经历一个由知道到学到,最后到熟练的过程,真正让练习面向每个学生。
像《开满鲜花的小路》《青蛙卖泥塘》《蜘蛛开店》这类具有反复结构的文章,都可以采用分步讲述的方式展开教学。
3.用好示意图,落实完整讲述
不能完整讲述是讲故事中常见的问题,如何有效克服,笔者以《蜘蛛开店》的教学为例
说明。
本故事一共有“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三个部分,课后提供的示意图清晰、生动、完整地提示了蜘蛛三次开店的情节,教学时要充分用好这个工具,同时沿着主要情节往下,和学生一起找出每个情节中有规律可循的主要过程,丰富这个示意图。蜘蛛三次卖东西都是循着“准备卖某种产品—设计招牌—对话顾客—结局怎样”这个结构来写的,有了这样的提示,就能做到不遗漏情节,对每个情节中的结构把握到位,从而实现完整讲故事的目标。
4.借助支架,有条理讲述
只有把故事顺序化、条理化,才能让故事客观、真实地复现在听众的面前,而这正是低段学生讲故事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借助支架,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比如《千人糕》一课。要想让学生讲清楚它究竟是经过了哪些劳动而成的,就必须借助文中的插图。文中的两幅图完整地反映了千人糕由成品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第一幅图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插秧的基础上接着往下想:施肥 — 灌 水 — 除 害 — 收 割 — 晾 晒 — 打 米 — 磨面……借助这个支架,尽管千人糕制成的工序很复杂,但讲述起来也会有条有理。
又如《羿射九日》一课。羿射太阳的那一段很精彩,但是学生极易讲错、漏讲,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羿的动作:翻过、 蹚过、来到、登上、搭上、拉开、对准、射下、伸、拔,借助这个支架,自然能把“射日”部分有条理地讲出来。同样,《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也可以借助他的“挑选、移入、挥、填、看、扶”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有条理地讲述。
总之,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讲故事”要素的编排具有承接以前、铺垫以后的衔接性,又具有很强的发展性,要在教学中基于学情,充分借助相关的支架,引导学生清楚讲述,做到完整、有条理。
从课标出发把握年段特点,认真分析教材中每个语文要素的来龙去脉,形成清晰的能力等级体系,站在课程视野的高度,将语文要素分解成每篇课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找到具体的方法工具,是用好教材、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
来源 | 《小学语文》2018年第6期
作者 |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咏梅
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