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历史教材在育人理念、知识内容选择上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国家育人诉求,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也做了较大调整。本文从编写理念、教材内容以及编写体例等方面对新教材进行剖析,以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特色,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统编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自2009年启动编写,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订打磨,层层把关审定,2017年秋已在全国各地投入使用。这套教材在多方面都有所创新,体现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吸收了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融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统编教材,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思想和理念?如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下面,本文基于本套教材的特色分析,针对教师教学目标与策略的调整,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教材特色的分析
1.教育理念先进,育人特色明显
第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凸显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历史叙述中,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例如,教材在叙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时指出,诸侯王独霸一方,地主豪强与官府分庭抗礼,士人依附诸侯对抗朝廷,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编写者旗帜鲜明地从“维护国家统一”的主流价值观出发,否定了地方势力对抗中央,批判了逃避国家责任的行为,肯定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促进国家富强的历史作用。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植入了“维护国家统一”“追求国家富强”的文化基因。
教材写到袁世凯称帝时指出:“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这种表述让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坚定了“崇德尚法”“发展民主”的价值追求。
教材还重视对学生个人品行的塑造。教材这样介绍文天祥抗元的事迹:“他被押解到大都,关押了近四年,宁死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他严词拒绝。他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文天祥心怀故国,不为利诱,坚贞不屈,正气凛然的事迹会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对“是非”“善恶”“荣辱”的判断一定会更加清晰。又如教材在叙述甲午中日战争史事时写道:“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大多庸懦畏敌,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教材编写者通过历史评判和人物褒贬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对比式的历史评判对塑造学生“爱国”“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有积极作用。
第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信息化时代来临,各种历史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甚至有些历史信息纯属捏造,而初中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辨识能力有限,通过历史教育的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分重要。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来看,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教材按照时序,采取“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以“点”连“线”,以“线”穿“点”,“点”是基本史实,“线”是基本线索。教材在确定“点”和“线”时始终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和各地区的横向交流,将唯物主义历史观渗入到历史的编撰中。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教材将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运用到历史解释中,教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科学的历史方法。例如,在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时指出“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这样的表述,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在阶级社会的阶级分析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统编教材时时刻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叙述历史、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叙述秦统一的背景时教材指出“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分析秦灭亡的原因时,教材指出“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评价“文景之治”时,教材指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种表述方式,始终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为历史评判的标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内容兼顾学科体系和时代要求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在删减部分知识点的同时也增加和强化了部分知识,使得知识体系更完整,脉络更清晰,更富于时代气息。
第一,增加了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成就。例如党的十八大、“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投行的设立等。
第二,增加了东汉、隋末、唐末、元末、明末农民起义等内容,使得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逻辑更完整。
第三,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达50多处,涉及文学、艺术、科技、史学、习俗、思想、人物等各方面。
第四,强化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中国古代史围绕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线展开叙述,呈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强调民族和睦、民族交融、民族团结。中国近代史部分,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主线,呈现了仁人志士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中国现代史部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为主线,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概而言之,教材的这种设计有利于构建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
第五,强化了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统编教材以史实为依托,讲述了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
3.创新编写体例,构建学本教材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在某些方面打破了几十年来教材编撰的固定思维,教材逻辑性更强,语言更活泼生动,在编写思想和编写体例上有重要创新。
第一,栏目设置合理,功能清晰,有利于培养历史学科素养。除课文正文外,教材设置了单元导语、课文导言、历史图表、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教学活动过程清晰可见,突出了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目标要求。例如“材料研读”栏目注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而“课后活动”栏目体现出实践学习的教育理念。
第二,从“教材”向“学材”转变。教统编材突出了“学材”特色,在教育理念上发生重要转变。传统的教材采用大小字交替编排,大字是正文,小字为补充。统编教材大胆突破,取消了小字,完全以大字呈现。传统的“教材”服务于“教”,因此正文部分侧重于勾画知识结构,陈述重要的历史事实,很少进行解释、分析、比较、评价和历史细节、历史情境的描述。正因为这样,正文段落之间经常出现因果逻辑断裂,需要教师补充,教师的作用非常突出。从阅读体验的角度看,正文之下不停穿插小字,学生思维经常被小字打断,语言叙述滞涩,前后不相呼应,阅读体验不佳。这也就是学生宁愿阅读课外历史著作也不愿认真阅读教材的重要原因。统编历史教材大胆突破传统编排方式,取消了小字,全部以大字呈现,使得整篇课文浑然一体,思维连贯、因果相连,一气呵成,学生阅读起来痛快淋漓。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第三,统编教材语言注重情节、情境和情感描写。历史教材不应该是枯燥的事实陈述,还应该兼顾“智慧”“道德”与“情感”。统编历史教材在情节、情境和情感的描写上下足了功夫。例如,在叙述台儿庄战役时写道:“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倚仗优势火力,猛攻三昼夜,冲入台儿庄内。经过激烈巷战,日军占领台儿庄大部分地区,中国军队顽强据守南关一角。在台儿庄内激战的时候,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起全面反攻。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读到这些文字,学生仿佛被带入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着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在心灵上体会中国守军誓死不做亡国奴、血战到底的悲壮。这样的历史教材,有“情节”,有“情境”,有“情感”,有血有肉,学生如何不爱读?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的调整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做出了较大的创新和调整,历史教师原有的部分教学方法逐渐失效。面对统编教材,建议广大教师及时更新理念、拓展视野,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策略选择等方面亟待改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养成
统编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例如,将唯物史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融入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中;利用大量的地图和历史年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利用丰富的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构建历史研究证据链,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呈现多元的历史观察视角,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通过评判历史事物,褒贬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并认真研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有效解决教学关键问题
“关键”,意为对事物和事件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关键问题”一般指一个领域内的核心问题、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直接影响任务的达成及其效果。“教学关键问题”指对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提升起着显著作用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单个的、琐碎的、零散的教学问题,而是与学科教学全过程相关。“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对引导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学会初步获取、辨析并运用历史材料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并初步解释历史,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显著作用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以及相关评价等关键性因素。“教学关键问题”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三是有效的教法与学法设计,四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将教材涉及的知识内容、方法、学科素养与学习评价凝练成一系列关键问题,是实现教学方法转变的重要途径。
3.构建探究型历史课堂
统编教材全部以大字呈现,重点内容分散,但是形散神聚。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努力构建探究型历史课堂。以前文所述台儿庄战役的课文为例,教师如果从划重点的传统套路转变为从素养角度提出恰当的问题,困境就迎刃而解了。就台儿庄战役而言,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史实描述层面: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历史解释层面:中国军队为何会取得胜利?
历史理解层面:台儿庄战役胜利有何意义?
情感态度层面:对此,你有何感想?
历史认识及价值观层面:对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你有何启示?
这一系列问题由表及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归纳和概括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等学科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
4.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
教材每课都设有“课后活动”栏目,每册都设有至少一课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历史学科能力。这些活动包括查阅文献、讲述故事、设计宣传单、演讲、充当义务讲解员、考查历史遗迹、制作简单工具、充当导游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习应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了解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而且要让他们感悟历史,用心去体会、了解它。但是这种感悟从何而来?感悟到底有多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跳出网络,通过走进历史遗迹等多种方式去感受历史的沧桑变化,关注身边的历史,开辟学习历史的新途径。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历史科重视加强中学历史教研组建设,注重引导各地市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效果显著。例如,广州市、深圳市开展中学生历史剧创造和表演活动,学生通过查找史料、编写剧本、布置场景、排练节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东莞市开展中学生写史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情。汕头市开展“寻访风物遗迹,发现家乡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对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寻访和调查,制作拓片、登记造册、写作论文,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历史遗存,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历史,收获更真实的历史体验。
文章来源:
《基础教育课程》2017年第19期
作者:
魏恤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
朱命有,广东省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历史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