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默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课文的标题 、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阔的阅读空间。第四单元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继续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理清作者思路。
关键词 :统编本教材;中学语文;单元教学重点
1
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均为经典之作,涉及范围甚广,古今中外、文言白话,可谓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写法各异,共同点在于所写主题均与学习相关,这里将其编排在学习单元里,以便学生们从中获得不同的关于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讲述的是鲁迅百草园快乐的童年生活和少年时在私塾里随寿镜吾先生学习的故事。《 再塑生命的人 》记叙了身体严重残疾的海伦·凯勒 ,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怎样一点点地打开通往世界的道路 。《〈 论语 〉十二章 》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阐述了关于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就语文学习而言 ,钱梦龙指出 ,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版 )》 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默读要求 ,初中生能 “ 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 ,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 因此,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四次默读教学 , 教师可根据每次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 。 本单元是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的习惯 ,避免停顿 ,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地感知文本的内容。在默读技巧方面 , 注意培养学生连贯阅读的能力,不要因为遇到生字、生词 、难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 。 此外,在默读习惯方面 , 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 ,不回读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现代文,篇幅均比较长, 文字优美,线索清晰,适合默读教学的要求。为完成本单元对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重点,整个单元构成默读能力培养的整体,共同完成教学。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默读的基本方法。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的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初步接受过默读的训练和熏陶。初中阶段的默读训练则以小学为基础, 进一步开拓,重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避免停顿,以保证阅读的完整性,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不要遇到生字、生词、难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打断阅读思路。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 , 避免阅读时由于遇到难点或干扰而放慢阅读速度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如下方法进行默读 :( 1 ) 动眼不动嘴 。所谓的动眼不动嘴是指在默读中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不要将默读变成“ 默朗读 ”。 ( 2 )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笔记。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做笔记 ,在思考型的默读中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 ) 有速度地默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速度进行,将本单元的“ 长文 ”尽量“ 读短 ”。除了多多练习 ,坚持熟能生巧的原则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技巧讲授 。( 4 )整体性地默读课文,在不回读的基础上,能够通过默读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和理解全文。
第二 , 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 、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这是阅读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要弄清文章讲了哪些人、事、物或观点,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可以结合默读,让学生初步感知 , 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边读边做一些简单的标记 。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比较固定的格式, 让他们学会概括 。简单的文章可以是对全文的概括,长的、比较难的文章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概括。
第三 , 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 , 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本单元的文章选材聚焦于“ 学习生活 ”这一主题,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感受别人的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有意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热爱童年、热爱读书、尊敬老师、对老师感恩、珍惜学习机会、对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等 。
第四 ,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阔的阅读空间 。本单元后设置了本套教材第一次“ 名著阅读 ”栏目,推荐了 《 朝花夕拾 》《 白洋淀纪事 》《 湘行散记 》 三部名著,介绍了“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 的阅读方法 。《 朝花夕拾 》的推荐恰好可以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的教学相结合,而 《 再塑生命的人 》和《〈 论语 〉 十二章 》 的学习也可以导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和《 论语 》的阅读。因此在这个单元中,可以充分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为贯彻本套教材大力提倡的“ 多读书 ”的理念开一个好头 。
在完成上述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重点。比如对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因为这篇文章比较长,生僻词语也比一般现代文略多( 但基本上不影响阅读 ),恰好可以借此提示学生,不要遇见疑难字词句或注释就中断阅读,先一口气读下来再说。 教学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视学情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的手法 , 品味炼字与句法的精妙 , 如“百草园”部分的景物描写和 “三味书屋 ”部分的人物描写 ,但切忌讲得太抽象或太琐碎。
对 《 重塑生命的人 》 而言,在完成品味、揣摩关键语句的教学重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表现盲聋哑人心理状态的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 《〈 论语 〉 十二章 》, 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 , 自主阅读 ,理解重难点词语 ,初步了解课文含。
课堂教学中 , 可以通过诵读、启发、探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亲近经典, 理解经典 ,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部分。
2
第四单元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 “ 人生之舟 ”。选编的课文中 ,《 纪念白求恩 》 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 全文以说理为主 , 兼叙述和抒情 , 思路清晰 , 逻辑谨严 。 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 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值得当代人学习的优秀品质 。《 植树的牧羊人 》 是绘本书中的名作 , 法国作家让 · 乔诺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种树 、 以只手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的故事, 这位牧羊人让人相信, 人类除了毁灭 , 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 是美国作家莫顿 · 亨特的一篇记叙文。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 , 叙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 :“ 我 ” 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 , 陷入险境 , 并最终在爸爸只关注眼前的一小步的策略引导下 , 脱离险境 , 收获成就感的同时 , 也积累了应对此类困境的人生经验 。《诫子书 》 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 , 同时也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的家书 。这封诸葛亮临终前写给 8 岁儿子的信 , 因其文短意长 , 言辞恳切 , 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 文中名句大家耳熟能详 , 加之文章句式整齐 , 读来朗朗上口 , 读背之中就能体味人生经验 。
本单元四篇课文 , 包含四种体裁 。《 纪念白求恩 》 是一篇纪念性文章 ,《 植树的牧羊人 》 是一个绘本小说 ,《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 是一篇记叙文 ,《 诫子书 》 是一封书信正文的节录 。 相关文体的知识 , 将在八九年级集中学习 , 本单元可不做要求。 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是 :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理解人物精神 、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形象 ( 白求恩 、 牧羊人 )、 知人论世 ( 诸葛亮 ), 理解作者从人物身上或者生活中获得的人生思考 , 从而汲取人生智慧 , 获得人生启示 。 教学时 , 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 , 获得熏陶和感染 , 也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 自由发表见解 , 表达自己的认识 ; 不能采取贴标签的方式 , 将人生启示概括成抽象的教条, 让学生死记硬背 。 还要注意联系当代生活, 理解这些人生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
2. 在第三单元基础上 , 继续学习默读 ,重点是做到 “ 三到 ”, 学会圈点勾画。 默读要做到眼到 、 手到 、 心到 。 眼到 , 就是每一个字都要认清 , 不能随便放过 ; 手到 , 就是动手 , 做些标记 , 查阅资料 , 抄录摘要 , 写下感想等 ; 心到 , 就是集中注意力 , 边读边想 , 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间的内在联系 。圈点勾画是本单元默读的训练点 。 圈点是古人读书的一种方式 , 用在字句旁边 ( 古书为竖排 ) 加圆圈或点 , 表示语句精彩或重要 。 要引导学生借鉴古人读书的方式 , 圈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 关键语句 , 勾画出重点词句 , 标出段落层次 , 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 或者在书的空白处写下阅读感想等 。 教师可做示范 , 教会学生圈点勾画 ; 也可在全班练习的基础上 , 总结圈点勾画涉及的点 :词句层面 ——— 精彩的炼字 、 富有文采或富有哲理的句子 、 让你心有感触的语句 ;理解层面 ——— 不理解的语句 、 有所质疑的语句 ;结构层面 ——— 关键词语或句子 ( 总括句 、 总起句 、 点题句 、 过渡句、 前后呼应句等 )、 段落层次划分等 。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做标示, 比如 , 用波浪线画出富有文采的句子 , 用横线画出关键语句 , 用问号标出不理解的语句 ,用三角号标出关键词语等 。 但符号不宜过多过繁 , 以免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
3. 理清作者思路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理清思路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大意 。 因此 , 把握整体思路 , 就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 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 同样 ,要理清文章局部的思路 , 也要从理解句意入手 。 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层次 、抓关键语句的方式来进行 。 比如 《 植树的牧羊人 》 按照时间顺序 , 叙述了 “ 我 ” 与牧羊人几次见面的情形 , 抓住文中标志时间转换的词语 , 就能清晰把握作者的思路 。
本单元课文均思路清晰 , 叙述议论有条理 , 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把握课文脉络 、 划分段落结构 、 概括各段大意等方式 , 以结构图、 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形式 , 把握作者行文展开的思路 。 教学完本单元 , 建议以课文为例 , 花一些时间跟学生共同梳理一般文章思路展开的常见方式 , 比如 :《 纪念白求恩 》 作为一篇纪念性文章 ,一般遵循 “ 叙 — 论 — 颂 ” 的思路 。《 植树的牧羊人 》 作为一篇绘本故事 ,以叙事为主 , 以时间为顺序 , 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 , 最后以议论点题 , 是先叙后议的典型 。
《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 也是先叙后议的文章 , 主体部分也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与 《 植树的牧羊人 》 的不同之处在于 , 文章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事情 , 最后的议论 , 是将个别经验提升为普遍经验 。《 诫子书 》, 重在说理 , 先提出观点 , 再做阐发 , 接下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 是典型的逻辑顺序 。
本单元教学 , 建议 《 纪念白求恩 》《 植树的牧羊人 》《 诫子书 》 各 2 课时完成;《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 1 课时, 由学生根据批注和阅读提示, 自主阅读解决。基于教科书 “ 教读 — 自读 — 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 教材在课后练习或阅读提示中, 提供了一些课外阅读的建议; 还编有配套的自读课本。 教师可将相关文章提供给学生, 供学生课外阅读,以拓展视野,拓宽知识面。
作者:朱于国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 ,《 少儿国学 》 杂志副主编 ;
覃文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编辑 ;
王晓艺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助理编辑
本文来源:《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