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人物走进学生心里——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

来源: 2019-05-16

  为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增加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选文,一至六年级教科书中涉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选文数量达40篇。其中有表现革命领袖和伟人事迹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也有表现不同时代革命英雄事迹的《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

  二年级下册选择了《邓小平爷爷植树》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两篇文章。教学此类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伟人、英雄的事迹,牢记先辈的丰功伟绩,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在孩子们的心中植入红色基因。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如何把“遥远的”英雄人物还原为学生可亲可近形象,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仅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谈谈在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雷锋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谈起雷锋精神,因此,《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入选教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毋庸置疑,雷锋所处的年代距离今天颇为遥远,不同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造成了孩子和英雄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还原英雄生活的年代,引导学生了解英雄教学事迹,感知英雄形象,从而让英雄的名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扎根。同时,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语言文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要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揣摩去感染、打动学生,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据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

  1. 学习生字。正确认读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积累词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泥泞”、“年迈”等会写词语表中的6个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语言运用。用自己的话讲一讲雷锋的事迹。

  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一、讲、读雷锋故事,感知雷锋形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课的学习可以从学期初九开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阅读有关雷锋的书,可以自读,也可以由教师读给同学听;还可以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一讲他们眼中的雷锋,说一说雷锋的事迹;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雷锋的电影或宣传片。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不必过多阐释雷锋精神的内涵,而重点引导学生由故事感知雷锋叔叔的精神。

  例如,在出差途中,雷锋雨夜送大嫂回家;帮助大娘找到儿子;在火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列车员打扫车厢卫生;在休息日帮助建筑工地运送砖石;做学校的义务辅导员; 悄悄往家庭困难的战友家寄钱……借助这一桩桩、一件件具体可感的事例,学生就能了解雷锋叔叔,认识雷锋叔叔,进而尊敬、爱戴雷锋叔叔。有了这样的基础性活动,学生对诗歌中所列举的事例,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才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诗歌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二、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雷锋精神

  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载体,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表达的主旨和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是一首小诗,文字浅显, 画面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悠长。在教学中,除了解决基本的字词障碍以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把握诗意。教学可以分三个活动板块进行。

  (一)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 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本课注音的13 个生字全部要求会认,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检查认读结果

  教师出示带有生字的短语,把生字标出来,引起学生对生字的关注。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句式整齐的特点,成组出示下列语句。

  沿着长长的小溪

  顺着弯弯的小路

  撑着温暖的春风

  冒着蒙蒙的细雨

  踏着路上的荆棘

  泥泞路上的脚窝

  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留下足迹

  洒下汗滴

  生字词在课文的语境中出现,便于学生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或者以猜读的方式认识汉字的读音,体会词语的意义。在学生准确认读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单个字,再次帮助他们加强认读。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分为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两类,教师可以分类书写,重点指导。例如,“冒”字要写得上宽下窄;“暖”字的左边是“日”,不是“目”,注意右边和“爱”的区别等。

  (二)活动二:朗读课文,感悟精神

  诗歌分为五个小节,前四个小节为问答形式,用两个具体事例表现雷锋“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雷锋的怀念,对雷锋精神的呼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作为全诗小节,形象地揭示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品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雷锋精神才值得我们每个人继承和发扬。

  全诗的感情基调深沉而舒缓,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放慢速度,读出对雷锋叔叔的找寻和呼唤。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这种情感。例如,在“沿着长长小溪”“顺着弯弯的小路”中“长长的”“弯弯的”要读出悠远、绵长的感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是前两句感情的延续,要读出深情、急切的情感,“昨天,他曾路过这里”,“昨天”和“曾”表明是在追忆,要读出回忆和思念,雷锋叔叔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小溪、小路以及所有他曾帮助过的人们会永远记得雷锋叔叔的音容笑貌。

  在朗读形式上,一、二小节和三、四小节可以采用师生或男女生对读的方式,一问一答, 一呼一应,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雷锋叔叔的形象和精神。

  在学习诗歌的最后一小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以及课外了解的雷锋故事,说一说自己对“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理解——雷锋叔叔就在我们身边,所有给予他人关爱、帮助就是对雷锋精神的延续。体会到这一点后,学生自然会领悟到这一小节要读得比前四小节略显激昂,情绪要更加饱满。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泥泞“年迈”“晶莹”“寻觅”等词语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教师不必进行理性的朗读指导,重点要引导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再用声音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三、寻觅“雷锋”足迹,运用语言文字

  在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大量雷锋的故事,借助课文的学习,他们就能体会到雷锋精神就是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给予他人温暖与帮助。

  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人,做好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课外阅读,仿照课文句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雷锋事迹;也可以结合课外阅读,仿照课文的句式,写一写像雷锋一样的人的事迹。例如:

  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送迷路的孩子回家。

  顶着炎炎的烈日,拖着疲惫的身躯,雷锋叔叔帮建筑工地运送沙石。

  …………

  还可以仿照课文的形式进行仿写。例如:

  沿着长长的车厢,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火车说:

  昨天,他曾经过这里,

  给老大爷让座,

  帮乘务员扫地,

  瞧,那光洁明亮的车厢,

  还留着他温暖的气息。

  沿着长长的车厢,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花园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扶起摔倒的小朋友,

  捡起路上的果皮,

  瞧,那朵朵鲜花,

  还向他点头致意。

  学完课文以后,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雷锋,做好事, 并用一两句话把自己帮助别人或从别人那里感受到的温暖和帮助记录下来,并及时分享交流。

  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的篇目,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领袖人物、英雄人物还原为活生生的人,借助历史背景、人物故事,让学生感知到他们是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要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诵读、品析,让学生感知人物可贵、可敬的品质,唯有这样,英雄人物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