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读

来源: 2019-05-14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教材”)在一年级的语文园地中新增了一个栏目《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为学生增加了新的阅读内容,对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解决了多年来儿童阅读指导者单一(语文教师)、阅读场所封闭(局限在教室)和阅读方式刻板(教师讲读课文)的问题,将课外阅读课程化,将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将阅读实践拓展到课外。将亲子分享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是部编教材的亮点,也是部编教材顺应时代要求的表现。

  《和大人一起读》作为一个全新的栏目,需要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开展。家长作为《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该怎么陪伴学生一起读呢?教师又该如何尽快吸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分享阅读活动?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转变观念,让家长理解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据调查,许多家长一开始不理解“和大人一起读”的意义,陪读情况不乐观,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有的家长工作忙,无暇陪伴孩子阅读;有的家长不好意思张口读,觉得阅读不是家长的“正业”;大部分家长认为“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指的是“妈妈”,爸爸这个重要角色缺位;不少学生家长平时从不读书,装修精美的书柜里放着的都是装饰用的书壳,家里竟一本书都没有。究其种种,根本原因就是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学生要“和大人一起读”,他们认为上学读书是学生的事情,与家长无关。因此,转变“大人”的观念,解决家长的认知偏差,是有效开展“和大人一起读”的前提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平台、个别对话等方式,帮助家长理解《和大人一起读》的育人价值和这一栏目的编排意图,并结合正反案例,帮助家长认识?“和大人一起读”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多重意义与价值。这样,家长势必会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与责任意识。

  二、搭建平台、传授方法,让家长学会如何 “一起读”

  家长参与“一起读”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与问题。为解决家长在“一起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开展阅读活动。

  (一)建立读书坊,开展“约”读活动

  沟通是帮助家长习得读书方法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搭建各种平台与家长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这一平台,鼓励家长把家庭学习成果用视频和音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发在班级微信群里参与展示、评比。当然,“阅读书坊”也是不错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组建“阅读书坊”,定期与学生和家长相约在书香浓郁的书店,根据《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要求,在“书坊”开展以下活动。

  1.示范

  教师先扮演家长的角色,声情并茂地示范应如何与学生一起指读、接读、聊读、猜读,让家长直观感受、学习亲子阅读的各种方法。例如,学习《妞妞赶牛》这则绕口令时要注意读准“ ou ”和“ iu ”的读音,而且要注意“ niu ”的不同声调和读音。在读绕口令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指导家长和学生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快速朗读,读出绕口令的韵味。教师可以请家长和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确,还可以拓展读《哥哥弟弟坡前坐》等绕口令。《小兔子乖乖》《孙悟空打妖怪》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儿歌,教师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听一听、唱一唱,在有趣的听唱活动中一起读儿歌,实现口头语向书面语的顺利过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和大人一起读的乐趣。《小鸟念书》的故事内容浅显,学生们学完拼音后,已能自主拼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读,也可以和同学一起接读、比读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童谣《小兔子乖乖》一文活泼有趣,教师可以请家长和学生边读边演,通过角色带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的趣味。《我会飞》一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了动物的活动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一个答”的朗读活动,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模仿小动物:鸟儿展翅天上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水中游。

  2.聊读

  最好的了解学生读书感受的方式不是问答,而是聊书。家长可以和学生聊书,教师可以和家长、学生一起聊书,家庭与家庭之间也可以聊书。聊书时可以聊自己喜欢的句子,如学习《谁会飞》时,家长可以跟学生聊“我觉得‘马儿奔跑仰天叫’真有意思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哪句话最有趣?”“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活动方式?”学习《谁和谁好》时,大人可以和学生聊一聊故事内容,如“你还觉得谁和谁好”;学习《三只白鹤》时,可以聊聊“哪只白鹤能找到大鱼”;学习《胖乎乎的小手》时,可以聊聊?“我们的手能做什么事情”。有些文章寓意深刻,家长可以和学生探讨对文章中部分内容的看法,如学习《阳光》时,可以聊“阳光怎么会比金子还宝贵呢”;学习《狐狸和乌鸦》时,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对狐狸和乌鸦的看法。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和学生聊读书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或者几个家庭之间也可以聊一聊故事哪里最有趣,在分角色读和演故事时发生的趣事。

  3.比赛

  教师可以定期在“阅读书坊”开展比赛。比赛内容与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亲子读、分角色读,也可以表演读等。例如,《小兔子乖乖》儿歌比赛,分角色读《猴子捞月亮》《狐狸和乌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猴子捞月亮》家庭读故事表演比赛等。在《拔萝卜》表演比赛中,学生全家齐上阵,分别扮演了“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和小猫”。

  在学习《夏夜多美》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关闭灯光,配合音乐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委婉动听的读书声,感受夏夜的美。借助比赛活动,学生和家长很快就能进入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阅读状态。

  随着“和大人一起读”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可以安排全班学生和家长在“书坊”相聚,就阅读时间、阅读地点、阅读环境、阅读方法、阅读效果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例如,“爸爸妈妈是怎么和你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的?”“你现在能解开小松鼠的疑惑吗?”“《拔萝卜》的故事讲到小狗叫小猫来帮忙之后就没了下文,后边的插图告诉我们,小猫还请来了小老鼠帮忙,我们一起给故事编个结尾吧!”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家长有好的方法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在班级中推广;也可以邀请在亲子阅读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家长分享经验,帮助其他家长掌握亲子阅读指导的策略,并组织家长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阅读书坊”实现了家长、学生、教师和书本的面对面,弥补了微信平台交流不足的缺陷,也解决了教室没有书,家长参与阅读时间不足等问题。总之,“和大人一起读”活动要以学生和家长自主合作的亲子阅读为主。为了让学生、家长能灵活根据文章内容和自身优点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在阅读活动开始时应做出多样化的场景创设示范、活动编排示范和方法应用示范,先扶后放、由易到难;而且要把“阅读书坊”的集中活动与各个家庭的“一起读”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和大人一起读”系列活动,这样“和大人一起读”就能常做常新地开展下去。

  (二)家长进课堂促阅读

  为强化、提升亲子阅读质量,除了利用“阅读书坊”、微信、家长会等渠道外,教师还可以打开课堂的大门,邀请部分做得好的家长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读。家长现身说法,和学生一起现场诵读,学生代表给前来读书、讲故事的家长送上奖状表示感谢,家长在活动中也能体验到亲子阅读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小区、阅览室、图书馆、大自然等多种读书场景,拓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的空间,使阅读逐渐融入家长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读了《剪窗花》这首儿歌后,教师可以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动手剪剪窗花,给学生讲讲关于窗花的传统习俗;也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去看看民间的剪纸艺人和剪纸作品,感受剪纸的美,引导学生了解窗花这种传统民间工艺的艺术特点,感受其中的美好寓意。又如,学习完《春节童谣》后,家长可以带学生去春节氛围浓厚的农村,感受一下当地的民俗文化等。

  (三)多种亲子拓展活动促阅读

  三、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要把握好两个度

  (一)无压力阅读的度

  《和大人一起读》是专为学前和小学低年段儿童开展阅读活动、分享阅读经验而设计的栏目,旨在通过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技能。与课堂阅读教学不同的是,《和大人一起读》关注的不是通过阅读儿童识了多少字、掌握了多少知识、积累了多少语言、学习了何种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强调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无压力阅读的同时,学会分享阅读,即学生能在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父母的爱。因此,我们不要给以发展儿童阅读兴趣为目的的分享阅读附加任何功利性的学习要求,那些适用于课堂阅读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测试要求,在这里都不适用。在分享阅读中,家长不要给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也要避免某些评判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和消极影响。为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家长要让他们在安全、轻松、愉快的场景、氛围中喜欢上阅读。分享阅读可由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读物,挑选舒适的阅读地点,采用惬意的姿势阅读。当然,无压力阅读并不等于散漫、随意阅读,阅读活动虽然可以无须设计、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但我们对学生的阅读应有所期待,特别是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应有所期待。在这不经意的对话、聊读之中应该隐藏着儿童需要领会的信息,阅读活动应能使儿童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以享受阅读的乐趣为出发点,强调建构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力求引导学生尽早爱上阅读,尽快从依赖式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这是一个由扶到放、道而弗牵的过程。在学生还没有能力自主阅读前,家长要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阅读。在家长为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随着家长朗读的声音,不由自主地进入文字描绘的世界,感受故事中的美好。学生渐渐学会认字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能跟着家长读几个熟悉的字,慢慢地,学生的识字量越来越大,书对他们的吸引力也随之加大,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也随之增强。这时,家长就要因势利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二)把握亲子阅读与自主阅读的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