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叶圣陶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12月,他以出版总署副署长身份兼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总编辑,是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叶圣陶从事教育和出版工作70多年,身体力行“大家编小书”,编写和编辑过大量教材、图书和学生读物,为做到“无篇不精、文质兼美”尽心竭力,被誉为“一代师表”。时至今日,叶圣陶先生的道德文章和思想理念仍沾溉后人,光耀中华大地。
值此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适逢国庆75周年,我社特举办“叶圣陶与新中国教育出版——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展”,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讲好教育家故事,传承教育情怀,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教育出版事业再立新功。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更是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的一代宗师。作家张中行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评价:“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叶圣陶在文学、教育、编辑出版等多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人格魅力、著述文章,他的道德思想、精神风范,曾经培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必将泽被当代,启迪后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天的人教人一定会在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出版家的精神感召下,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开拓进取,昂首阔步,奋然前行。
教师、编辑——叶圣陶的中青年时代
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弘扬叶圣陶教育家精神
叶圣陶曾说:“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第二职业是老师。”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最早进行白话文创作的现代重要作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他担任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对于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他先后就职于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等重要出版机构,主编过《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帮助巴金、丁玲等作家走上文坛,崭露头角,推动了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他始终坚持“以教育的情怀做出版”,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和青少年读物编辑出版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现代中国语文教科书改革作出了杰出贡献。
1912
1912年(18岁),苏州草桥中学毕业,任言子庙小学教员,从此开启教育生涯。
中学毕业时叶圣陶(后排右一)与老师和同学的合影
1915
1915年(21岁),任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
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叶圣陶
1917
1917年(23岁),任苏州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甪直)国文教员,自编国语课本。
在甪直任教时叶圣陶(二排左二)与同事们的合影
1919
1919年(25岁),加入新潮社,开始用白话文进行创作。
在《新潮》上刊发文章《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1921
1921年(27岁),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叶圣陶(右一)与郑振铎(左二)、沈雁冰(右二)等人的合影
1922
1922年(28岁),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讲师,主讲写作课。后任上海神州女学教员。与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创办《诗》月刊。
叶圣陶(左二)与朱自清(左三)、汪静之等朋友的合影
1923
1923年(29岁),任商务印书馆国文部教科书编辑。
刚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叶圣陶
1929
1929年(35岁),主编《小说月报》期刊,慧眼识珠,大胆发表了巴金的处女作《灭亡》,帮助其真正步入文坛。
1932
1932年(38岁),编写小学初年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8册,丰子恺绘画)。
1933
1933年(39岁),与夏丏尊合著教育小说《文心》,后又合著《文章讲话》,在《中学生》杂志连载。
1934
1934年(40岁),编写小学高年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4册,丰子恺绘画)。与夏丏尊、宋云彬、陈望道合编《开明国文讲义》(3册)。
叶圣陶(右三)与朋友们的合影
1936
1936年(42岁),与夏丏尊合编《国文百八课》。
同在开明书店工作的叶圣陶与夫人胡墨林
1937
1937年(43岁),与夏丏尊合编《初中国文教本》。
抗战期间,叶圣陶(二排右一)与执教的重庆巴蜀学校学生合影
1941
1941年(47岁),与朱自清合编《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
1944
1944年(50岁),与朱自清合著《国文教学》。
成都文化界人士为叶圣陶(前排左四)庆祝五十岁寿辰
1948
1948年(54岁),与朱自清、吕叔湘合编《开明文言读本》《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
叶圣陶与开明书店同仁的合影
1949
1949年(55岁),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北上,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常务理事、编审出版委员会主任。
1949年3月,刚刚进入山东解放区的叶圣陶
1949年4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成立,叶圣陶任主任,负责擘画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事业。同年10月20日,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副局长(后兼任局长),与胡愈之、周建人等为构建新中国出版事业格局,实现出版的专业化付出了巨大心血。1950年12月,叶圣陶参与筹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兼任社长、总编辑。1954年至1966年,调任教育部副部长,仍兼任人教社社长,是新中国教材建设事业和教育出版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解放军打到哪里,教科书就送到哪里!”
1949—1950年,叶圣陶先后任职于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国家出版总署,将全副身心投入到开国前后的教科书编审出版工作中。当时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叶圣陶为了激发自己和同志们的斗志,提出一个响亮口号:“解放军打到哪里,教科书送到哪里!”在他的精心擘画下,一批具有鲜明新中国气象的教科书迅速编成面世,及时供应到全国各地的新老解放区,充分保证了基层教育秩序的稳定过渡。
1949年,叶圣陶(三排右二)从海路北上奔赴解放区途中,与部分同行民主人士在“华中轮”上合影。即将参与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大家都充满着兴奋和期待。他赋诗言志:“翻身民众开新史,立国规模俟共谋;篑土为山宁肯后,涓泉归海复何求。
叶圣陶(二排左一)亲身参与筹备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图为1949年9月,他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教育组时的合影,二排左三为戴伯韬同志
叶圣陶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组工作的代表证
叶圣陶日记中关于建立华北人民政府编审委员会的记载:“(1949年4月8日晚)六时,应周扬、陆定一、晁哲甫之招宴。陆定一为中共宣传部长,晁为华北人民政府之教育部长。盖为编审委员会之事,故有此集。外有参加编审工作之人,及董必武、蓝公武、范文澜诸君。餐毕,略有谈话,即作为此会已经成立。”
《人民日报》刊载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消息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叶圣陶(二排右六)与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人教社前身之一)全体人员合影。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于1949年4月成立,作为中央政府的教科书编审机构,隶属于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受中宣部直接领导,叶圣陶任主任委员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叶圣陶在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期间参与拟订的法令、法规和指示,确保了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20世纪50年代,叶圣陶与出版总署同仁的合影
1950年10月,叶圣陶为华北联合出版社(人教社前身之一)题词鼓励
上海联合出版社(人教社前身之一)印制的《刊行教科书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上联和华联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私合营性质的临时出版发行机构,接受出版总署的领导,保障华东、华中和华北等省份的教材供应
1949年10月3日,叶圣陶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此次重要会议标志着党的出版发行工作正式从战争时期转向了和平建设时期。图为叶圣陶等人出席会议的签名页
创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1950年,他主持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筹建工作,并兼任首任社长、总编辑。1950—1966年的16年里,作为社长的叶圣陶率先垂范,兢兢业业,团结全社同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我国教材编写出版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奠定了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的坚实基础。在长期并肩作战的岁月里,叶圣陶与人教社干部员工密切交流、平等互动,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人格魅力让大家深深折服。
毛泽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题写社名
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期间的叶圣陶
1950年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复教育部、出版总署,同意两机关共同负责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同意任命叶圣陶、柳湜为人教社正、副社长
叶圣陶在人教社成立大会上的致辞,刊发于他指导人教社创办的内部业务交流刊物《出版情况》第一期上
叶圣陶主持召开人教社第一次社务会议的记录
叶圣陶日记中对于人教社成立大会的记录手迹。他表示“此是重负,比以前更重,余可谓勉力而任之’
人教社成立初期的叶圣陶办公地址——东总布胡同十号出版总署院内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圣陶(左五)与辛安亭、朱文叔、吴伯箫等人教社同事接待苏联教育访问团一行
20世纪50年代,叶圣陶与人教社编辑在一起
1961年,叶圣陶及部分社里中层以上干部欢送原副社长辛安亭同志调任甘肃工作
20世纪50年代,叶圣陶与部分中小学教师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在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员工开展编辑业务讲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圣陶在一次出差途中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会全体会员的一封回信,信中他鼓励大家:“我们的责任这么重,非极端郑重仔细,考虑周详,研究透彻,然后定稿,决不能做好咱们的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叶圣陶致信人教社同事王泗原,告知欲推荐其研究楚辞的学术著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视察福建等地的学校
20世纪70年代,叶圣陶与王泗原在北京寓所亲切交流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叶圣陶致人教社老编辑邱汉生、张志公审稿意见,表达自己对于语言文字的一贯理念,即“写书稿无论用口语用文言,总宜做到念之上口,听之入耳,有所谓语气或文气贯乎其间”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叶圣陶与人教社原中语编辑室编辑孙功炎(孙玄常)的通信交往
20世纪70年代末,叶圣陶与部分人教社干部员工在一起
1985年,人教社建社35周年之际,叶圣陶致信全社员工
20世纪80年代,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在一起。吕叔湘曾任人教社副总编辑(兼职),张志公曾任人教社汉语编辑室主任,后任副总编辑
1986年,叶圣陶与张志公、刘国正等部分人教社老同事在自家院内交流
为新中国教材建设事业呕心沥血
叶圣陶为做好中小学教材建设工作,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不只是关注自己最擅长的语文学科,对于其他各科教材的编写出版,从稿件组织、稿件审读、修改定稿、版式设计,到校对付印、成品检查,都事必躬亲,严格把关。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工作的基本规范得以初步确立,人教版的第一、二、三、四套全国通用教材先后推出和广泛发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949年8月,叶圣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文件,并亲笔拟定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该标准总结了“五四”以来我国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有重大影响
1951年4月,叶圣陶在第一届全国教科书出版会议上致开幕词,并刊载于人教社内刊《出版情况》上
1952年10月,叶圣陶参与签发《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教科书出版工作上与各地方出版社业务关系的决定给各大行政区教育部等机关的通报》,人教社与各地出版机构建立的教科书租型协作制度由此发端
叶圣陶关于中小学教材编辑工作的部分文章
叶圣陶题写的“语文”二字曾长期应用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封面。“语文”这一课程的名称与叶圣陶渊源颇深。他为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亲自撰写了《编辑大意》,解释了“语文”的由来“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叶圣陶创作的儿歌《小小的船》,自1958年第一次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沿用至今
叶圣陶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学》课本亲自撰写了《孟姜女》《牛郎织女》(根据民间传说改写)等经典课文。插图为著名画家王叔晖绘制
叶圣陶是成名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杰出作家,他的大量文学作品被选入了不同时代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仍然为中小学生创作了不少经典课文,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学》课本中的《孟姜女》《牛郎织女》,现行统编语文课本中的《小小的船》《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1958年11月,叶圣陶先生亲自审校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图为审稿记录
1962年,叶圣陶根据当时语文教材的编写情况,给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信中,他全面地、详细地记述了自己对语文教材若干问题的见解,道出了他几十年的宝贵经验,直到今天,这些话对语文教材的编写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77年,叶圣陶致函人教社编审袁微子,对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提出意见
1978年,叶圣陶致信人教社编审刘国正,对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1980年10月,叶圣陶(前排右三)受邀参加全国中小学教材改革座谈会。前排左二为斯霞,右一为袁微子,右二为霍懋征
叶圣陶一向重视回复读者来信,这是他晚年与儿子叶至善交代回信要点
惟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积极“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委员、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先后主持拟定《标点符号用法》,主持编写《新华字典》,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文献的文字审定工作,为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晚年,他依然密切关注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改善教师待遇、提倡素质教育、设立教师节等积极呼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51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包括14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这份文件是由叶圣陶亲自领导制定的。它没有复杂的术语,也没有生僻的例句,凡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并学会运用。叶圣陶在日记中也详细记录了起草和反复校订、修改该文件的字斟句酌过程
1953年10月11日,叶圣陶在《光明日报》刊发文章《语言跟语言教育》
1958年1月,为了纪念《汉语拼音方案》的正式发布,叶圣陶应邀在《文字改革》月刊上发布了贺词。他作为国家选聘的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的19位成员之一,在50年代中期为拟定该方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85年,叶圣陶为首届教师节题写“乐育英才”
20世纪80年代初,叶圣陶为设立教师节前后奔走、呼吁多年,图为他与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为设立教师节而做的提案
1983年,叶圣陶与北京二十六中教师的合影
1977年,叶圣陶关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诗歌作品
1979年9月27日,叶圣陶与胡愈之在《辞源》修订本第一卷出版座谈会上
1981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叶圣陶文章《我呼吁》,引发了当年全国两会代表对教育问题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晚年叶圣陶与孩子们在一起
1983年,叶圣陶参加《中学生》杂志出版满400期纪念座谈会
叶圣陶为浙江春晖中学题词:教学相长、德才并美
1977年10月,叶圣陶为用直小学题写校名,并回忆自己当年在此执教数年的往事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颁布。叶圣陶、吕叔湘作为语言文字专家受起草委员会邀请,深度参与了《宪法》(草案)的文字审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叶圣陶晚年在病中仍承担了《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一书注释的审核工作
《叶圣陶集》在叶圣陶生前得以出版面世,其后家人根据他的遗嘱,将本书的稿酬捐赠给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出版之家”,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出版人的赤子之心
哲人已逝,精神永存。尽管叶圣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作为老一辈教育家和出版家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品格仍然滋养着无数后辈。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围绕叶圣陶教育思想、编辑出版思想的研究阐发蔚成风气。“像叶圣陶那样做编辑、做出版、做老师”“弘扬叶圣陶教育家精神”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的动力源泉,也鼓舞着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教育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屡建新功。
叶圣陶教育出版思想研究与传播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江苏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当年7月整理出版《纪念叶圣陶文集》,自此发端,社会各界对于叶圣陶教育出版思想的研究、整理和传播工作持续深入,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叶圣陶先生的博识、认真、谨慎、谦虚、诚恳以及“惟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的精神境界,为整个文化界和教育界树立了光辉而永恒的典范。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词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题词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题词
1988年,人教社悼念叶圣陶的文章《痛悼我们的老社长叶圣陶》
1989年,叶圣陶研究会正式成立,人教社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副总编辑张志公(站立发言者)有力推动了学术界对于叶圣陶教育、出版等思想的研究、总结和传播。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术著作不断涌现
1991年,由人教社资助建设的叶圣陶纪念馆在苏州甪直落成
1994年,人教社在叶圣陶诞辰百年之际推出了《叶圣陶教育文集》(5卷),该书荣获第届国家图书奖
2004年,由人教社等单位联合资助的故事片《叶圣陶在甪直》摄制发行,重现了青年叶圣陶追求教育梦想、大胆创新教育实践的生动故事
2014年10月,叶圣陶教育出版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人教社召开,《叶圣陶全传》《叶圣陶教育名篇选》同时发布
2023年,纪念叶圣陶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人教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出席并发言
弘扬叶圣陶教育家精神做好新时代教育出版
叶圣陶先生当年倡导的作风和提出的做法,今天依然在发扬光大。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编研出版工作中,一直注重一线教学调查研究,重视学术积累,认真听取读者反馈意见,优化插图装帧,精心打磨质量,竭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精品教材和图书。在叶圣陶等前辈的引领和感召下,几代人教人辛勤耕耘、接续奋斗,为我国教育出版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给人教社老同志亲切回信,勉励人教社员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科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辑与试教老师认真研讨
编辑与试用统编教材的学生在讨论
教材编辑人员与一线教师深入沟通
坚持科研立社,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支撑教材编研出版工作
组织编辑跨学科集体审读新编教材样稿
编辑人员深入课堂
教材编辑认真了解学生使用教材的课堂反馈
深入印厂,密切关注教材的印制质量
2014年,青年编辑踊跃参加“圣陶杯”人教版语文名篇朗诵比赛,以此纪念叶老诞辰120周年
人教社组织的新版教材封面设计意见征求会
2020年12月,人教社领导班子集体观看《新闻联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教社老同志的重要回信
2024年,人教社组织全社员工开展“守正创新以文化人——像叶圣陶那样做出版”专题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