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体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室党支部 程军

  在庆祝第34个教师节之际,全国教育大会于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构划了蓝图。通过初步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在教育目的上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要回答的根本问题。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就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规范部分失灵,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确立,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近期,一段“高铁座霸”视频热传,视频中一名男子先坐在了另外一名女乘客的座位上,列车员与男子沟通,男子拒绝让座,不明原因“站不起来”,乘务长的好言劝说最终也没有任何作用。令大家更意外的是,据后续报道,该男子是某国外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一定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其中的“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如果“德”缺失,则不配称其为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二、在教育体制改革上要坚决克服五个“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固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其中,五个“唯”字短语直击当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的种种教育乱象,令人印象深刻。我是80后,记得我们小时候,假期不用上像现在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和“兴趣班”。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教育压力也在不断下移。固然,现在的孩子们需要具备更强的竞争意识,但孩子们的童年不应该只有“补课”,还应该有“快乐”。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小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时间与空间”,但长时间以来,学校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和唯分数至上的考核体制却束缚了孩子们的个性与创造力。本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决克服5个“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我们相信,未来立德树人的拼图中将少一些“考试和分数”,多一份“快乐和创造力”。

  三、在家庭教育上要“讲好人生第一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位教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前段时间,有网友分享过这样的暖心一幕:等地铁时,一个小孩问脚印图案是干嘛的,家长耐心地解释:是排队用的,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孩子看,孩子也认认真真地排起了队。一件小事,折射出了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优质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的心灵中多一棵“绿树”,多一片“彩云”,多一份“善意”。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不只需要家长努力,也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努力。

  四、在落实文化自信上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体现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坚定自信。记得此前,一些地方把古代诗词从低年级课本中删除,就引发了舆论的很大争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北师大时明确表示,“很不赞成”将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做法,并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最近,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据统计,该节目已累计吸引2亿多观众收看。其热播也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索,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热恰恰也说明了我们内心其实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些年,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都曾经引发大量关注,充分说明了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而这种需求也需要教育做出很好地回应。我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植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接受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滋养,走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综上所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应该具备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为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一个教育出版工作者应有的作用。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