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主办,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七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研讨会以“深化技术融合应用?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主题,邀请数字出版、高校、一线中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师,深入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字教材高质量建设、课堂教学新样态、数字化教育评价等热点话题。研讨会吸引了逾10万教师线上观看。
会议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出版人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和“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精髓要义,把握好“教育强国”“数字中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教材建设”等教育发展中的关键词,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应对教育新使命、新任务的能力。
守正创新 为党为国培育人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任务的组成部分,是全球教育发展关注的焦点。国内基础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要守正创新,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基础教育数字化的各项工作要深刻认识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牢牢掌握教育数字化的核心要义,坚持育人为本,持续在教育教学观念、教与学方式、教育资源形态、教学环境和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推进变革与创新。
构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形态数字教材,提升各类数字技术的育人功能,是人教社教育数字化工作中的追求和坚守。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常务副书记、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刚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各项工作中,人教社坚持守正创新,全面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方针,始终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人教社每年坚持举办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就是希望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研讨会,能够成为中小学教师数字赋能成长交流的平台。
集思广益 为教材建设贡献智慧
面向一线教师征集数字化教学的优秀论文和教案是历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的保留项目。在本届研讨会开幕式上,主办方向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北京市第一九中学等单位的15位教师代表颁发了《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杂志优秀作品入选证书,并对全国各地的投稿作者对本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进入研讨会主论坛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陈丽,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韦志榕分别以《互联网驱动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和总体思路》和《从义务教育课标修订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为题作的主题报告受到关注。
陈丽认为,“互联网+教育”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目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从增强型技术阶段进入颠覆型技术阶段,体现在互联网成为教育的第三空间。未来,升级基础设施、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供给、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将成为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新一轮的义务教育教材编研工作已经启动。对此韦志榕在报告中认为,该课程标准强化了育人导向,强调了以评促教促学的改革方向。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强调“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评价理念变革,着重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刻画,明确了学业质量和学业质量标准。新课程标准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效果怎么样等一系列义务教育课程的关键问题。
立德树人 构建数字教材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研讨会分论坛专门设置的“高质量国家课程数字教材的建设与应用”“线上线下融合构建课堂教学新样态”“智能评测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3个议题同样交流热烈,16位来自高校、教研部门、中小学一线的专家和教师围绕议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发言者的普遍共识是,将数字技术融入中小学教材体系,既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数字教材承担着信息环境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功能,体现了教材建设的时代特征,也是教材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人教社在数字教材理论构建、技术融合、智慧评价、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进程。
因疫情防控管理要求,本届研讨会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但历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都始终秉持一个举办宗旨,即紧跟时代发展新趋势,反映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新要求,研究与交流信息化教学中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已成为一个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