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
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楼,旋转门厅两侧的两块牌匾十分引人注目——左侧是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名,右侧是邓小平同志为课程教材研究所题写的所名。两块“金字招牌”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也承载着新中国数十亿学子的求知记忆。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教材编写出版的专业队和职业队,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以来一直主要围绕着基础教育的教材课程建设而努力着。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教材建设工作高度重视。2017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同时,国家教材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在此基础之上,2018年底又建立了首批国家级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以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党的领导和国家重视是统编教材政策的根本保证,统编教材必须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在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郭戈表示,统编教材是国家教材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石,是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佳途径和强有力的武器,所以需要充分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
“现在,大家使用的手机有多少是纯国产的?我们孩子看的电影有多少是纯国产的?我们开的车,生活当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物品有多少是纯国产的?单纯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已很难以国别来分清和界定一个人的身份了。”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在发言中表示,在全球化、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日益强烈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已经没有了国别之分,在此背景下,教育人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大任务。“如何在下一代的心灵上打好中国底色,注入红色基因?”申继亮呼吁,一定要使教材成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最重要的载体,发挥最重要的育人功能。他建议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地融入到课程教材里面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地融入到课程教材里,把革命传统教育全面地融入到课程教材里面去,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真正的中国人。
2 教材建设需要专业化人才
“我国的教材建设从原来的不成体系,到现在自成体系;从原来的借鉴国外到现在的自主研发,甚至一部分教材已经走出了国门,可以说取得了飞跃发展。”申继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在教材建设方面已经在向国际化水平迈进。但编教材是一个很严谨的体系,教材应该朝哪个方向走,不能随意,必须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
教材是育人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培养。质量是教育教学的永恒话题,也是统编教材的生命线。而教材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一支专业的研究和编写队伍。
“教材建设队伍应该是包含了编写、审查、研究、使用、管理五支队伍的,但是目前我们教材编写队伍并不都是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也表示,目前,教材建设的队伍整体上也还显得比较薄弱。“比如,中长期、稳定、专业化从事教材建设工作的人员比例还比较低,很多人员是临时性的、兼职性的。”他还特别呼吁管教材的一定要懂教材、懂专业。“只有管理队伍的水平提高了,教材编写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田慧生说。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高水平的教材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教材编辑和出版,而这一切皆有赖于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十分重视教材研究与编写队伍的专业化培养。自198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并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成立了35个教材图书的研发中心,开展了30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开辟了30家教材实验基地,创办了多本课程教材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杂志,设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工作站。并围绕基础教育与课程、教材、教学和教育出版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也培养造就了一支专业化的教材研究、编写、出版的队伍。
“教材不同于文学创作、科学专著,也不同于通俗读物、科普读物;教材既有特定的目的,又有必须遵照的规定,还有特定的读者对象;编撰教材既有许多需要解决的共同性问题,也有更多各科要分别解决的特殊性问题……”作为总编辑,郭戈也深有感触地说,教材编写是个专业,是门学问,专业的事情必须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来做。“一些编辑同志20多岁就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他们一天到晚,一年四季,乃至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编教材、研究教材、琢磨教材,他们才是教材的专业人、职业人。但这样的人才还是太少了。”在郭戈看来,目前我国教材编写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教材专业机构很少,专业人员缺乏。“具体到学科教材编审,普遍存在着经验多、研究少,兼职多、专一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等问题,尤其是急缺集学科研究、教学经验、编辑加工于一身的教材专家。”郭戈表示,加速教材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既是历史经验总结的一个重要结论,又是当下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3 新时代教材建设如何推进?
当前,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上好学”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教材质量提出了更高期待。
2019年秋季,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将实现全覆盖,为在广大青少年的心灵中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发挥独特的使命。此前在这三个科目上使用的多种形态的教材将告别课堂,成为历史。面对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在课程教材中强化与时俱进意识、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大力提升课程教材质量、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是未来教材修订中面临的艰巨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靠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为我们加强教材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田慧生表示,当前,我国教材建设的总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加强教材的政治建设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加强教材的政治建设,首先就是要牢牢地把握教材建设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主张落实在教材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田慧生还提出,如何通过教材建设工作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志、主张,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这就是教材建设最大的政治。
“今天,我们的教材建设如何服务于教育大发展的格局?教育要全面提升质量,教材建设的抓手在哪儿?改革的着力点在哪儿?”在申继亮看来,只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把每项教育活动的育人指向和立意搞清楚,教材建设与教育的内涵式改革相契合,教材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对人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原创: 张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