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人教首页

质量是教材编写的生命线

──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在京举行

  新时代中小学教材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中小学教材编写如何创新?日前,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新时代中小学教材建设展开研讨,该论坛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

  

  新时代教材编写面临哪些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成立了教材局,还成立了课程教材研究所。2018年底,教育部遴选了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工作。教材发展到现在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教育部教材局正司局级巡视员申继亮发言

  教育部教材局正司局级巡视员申继亮表示,教材建设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来自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我们的教材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最重要的载体,发挥最重要的功能。第二个挑战是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育人方式,释放更多的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师教学的自主性。那么,教材如何与内涵式改革相契合?一个方面要有育人的统一要求,一个方面教学要有灵活性。第三个挑战是网络化。学校教育的组织形态、课堂教育的组织形态,会不会因为网络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形态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课程、教材如何应对?这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不少专家认为,数字教材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人教数字公司董事长王志刚表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数字教材从2000年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历程。王志刚介绍,目前,数字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呈现多媒体化,具有支持教学活动的交互功能,包括一些学科工具,以及可以与其他资源对接,适用于多种终端和多种平台的应用,而且能够采集到用户应用的数据。简单来说,数字教材就是适用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应用的教材。

  “中小学数字教材在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公平,引领课程教学发展变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信息化环境下促进教育公平的抓手。但是,在研究、开发还有教学应用方面,依然面临挑战。在理论建设上也是短板,标准制定存在滞后。”王志刚说。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增田认为,由于数字阅读呈现碎片化的特性,所以数字教材会带有风险:破坏教科书的学科结构和教学结构。“纸质教科书是线性排列方式,但是一旦用数字教科书,自主性、个性化学习非常强,想学这个就提取这个,自主学习的特性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个教科书的学科结构。另外,因为碎片化学习,知识点在各个页面、各个网站和各个资源库中零散地出现,这就给教科书的编制,在符合心理顺序、符合教育的规律方面加大了难度,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教科书的教学结构。如果学习追求速度多于高度,广度多于深度,就会阻碍学生的深度学习。”张增田说。

  如何提升教材质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水平提升很快。有一部分教材已经走出国门,这也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在教材建设方面在向国际水平迈进。当下我们如何把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的质量再提升一步?

  “我们的教育要提升质量,首先要把育人的要求和目标弄清楚,弄具体。”申继亮说,教材如何与内涵式改革相契合?一方面要有育人的统一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教学的灵活性。

  “质量是教育教学的永恒话题,也是统编教材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水平是统编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质量为重,把不断提高质量作为统编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摆在教材工作的突出位置。”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郭戈说,要正确处理教材思想性、科学性、适切性和相关性的关系问题,处理好知识传授、发展能力和培养个性的关系问题,全力在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这一教育核心问题上下功夫,在教材精编细选、精益求精、科学严谨上下功夫,确保教材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集中力量和智慧,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体系。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靳玉乐建议,教材的建设要有世界眼光和本土情怀;坚持改革发展、继承发展与改革创新;还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完善编、选、用、评、管各个环节。

  中小学教材面向的是中小学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具有心理性,呈现形式、方式要适合青少年的需要和经验。所以教材的心理化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原会长林崇德教授认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编写中小学建材的出发点。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内容的呈现方案必须相匹配,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必须依据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小学生的认知是从感性发展到理性,对教材的认知往往是感情认知,从感觉、直觉入手。思维能力发展是中小学教材编写心理化设计的首选课题。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的能力。而智能的核心成分是思维。

  教材与专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教学性,因为它的读者和使用者不同于一般的人,教材的教学性最高的要求就是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我们教材的建设,对品质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当前情况下怎么进一步提升教材的品质?这涉及我们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怎么看教学、涉及教学观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陆教授说,要坚持发展的教学观念。教材也好,教学也好,最终落到学生的学,教材要给学生的学创造内容条件,同时规划基本的活动类型。基于学习内容给学生创造真实的主体活动。

  “提高质量仍然是当前以及今后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说。田慧生建议,第一,教材质量建设要遵循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材自身的规律。第二,要通过加强研究来促进质量的提升。现在支撑教材建设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第三,要大胆创新。

  教材编写怎样创新?

  创新是论坛上很多专家提到的一个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石鸥认为,教材的创新,重点是四重创新。第一重创新是内容的确立。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这些原生态的资源性的要素的取舍,本身是需要创造力的。它往往反映着教科书研制主体的价值倾向与学识水平。第二重创新是内容的结构化。我们称之为单元,单元化的过程其实本质上就是教科书研制中的结构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原本仅仅属于单一文本的原生态资源有可能在文本结构中间产生放大、强化的效应。好的教科书不但要精选素材,尤其要考虑精选素材以后的架构。同样的砖石完全可以建出大不一样的建筑。第三重创新是内容的精致化。即修饰,有痕创作。原生态素材被选择,被安排进入特定的单元,还需要打磨。我们选择的所有的材料绝大多数不是为未成年人写的,所以有的时候要动。大部分进入教科书的教学材料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背景和意识形态。有很多内容是需要修改的。但是,改有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改是有风险的,需要慎重。第四重创新是设置导读系统,比如讨论、编者的话、告家长书,这是研制者的创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发言

  “科研创新永远是教材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说,人教社将在继承我国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教材研发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教材质量,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反映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及时体现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始终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研究和建设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循序渐进,贴近不同年龄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有机结合,增强教材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04.17/记者:张春铭)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