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人教首页

编辑推荐


  读本定位:

  课外读物,分级编写,与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呼应,重在引发阅读兴趣,感受汉语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主要特点:

  · 选文体现经典性、可读性与语文性。

  · 小学阶段以童话、故事、寓言、童谣、儿童诗、科幻作品为主

  · 初中阶段主要是文学作品,散文、小说、诗歌、传纪、科幻文学以及议论文、说明文

  · 高中阶段涉猎广泛,中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科技领域

  主编 温儒敏

     原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

     教育部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

  美术设计 刘晓翔设计工作室

    2010、2012两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多次获“中国最美的书”奖

  《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共24册。其内容安排与编写方式充分照顾到各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课标”的学段目标,但又大体上略高于这个标准。

  选文充分体现经典性、可读性和语文性。小学阶段主要以童话、故事、寓言、童谣、儿童诗、科幻作品等为主;初中阶段仍以文学作品为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传记、科幻作品,以及议论文、说明文等。高中阶段的选文范围更广,涉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整套读本比较注重古典传统,古诗文所占比重较大,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

  选文安排照顾到学习的梯度,尽量不和“课标”建议书目——同时也是主流教材必选书目——重复。

  每册分若干个单元,便于按类型(主题或其他)组合选文。每单元三五篇作品。单元开头有简短的导语,说明本单元内容主题。每篇选文附设“阅读提示”,指明作品特色,引导阅读,有的偏重人文性解释,也有的偏于艺术或者语文性分析,贴近学生接受心理,要言不烦,力求“每文一得”。和一般教材有所不同,读本主要是学生自读,注重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低、中年级有较多“亲子阅读”的内容,建议父母陪伴子女一起读,大人小孩同读一本书,可以交流和增进感情,又能借助阅读形成两代人对话的氛围与习惯,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目前坊间流行的同类读本有多种,各有特色,但普遍偏重人文性,选文量大面宽,或者就是人文读本,与语文教学有些脱节。这套“语文素养读本”吸收了既有读本的编写经验,又形成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往“语文素养”靠拢,与正式教材及教学计划有所呼应。如写作、阅读训练、口语交际,都有适当关注,有所体现。

  中考与高考是大多数学生必须面对的巨大现实,我们编写这套读本也考虑到学生参与中考、高考的需要,但主要是在引导阅读和拓展思维方面提示,力求从根本上整体提升素养(包括能力),不重复应试教育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小学生既考得好,又不陷于题海战术,不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无。这好像有点儿难。其实“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学水平,包括能让学生有较多自由的课外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课常受到挤压,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重视语文。这是极其短视的行为。许多人上了大学还没有阅读的习惯,要读也就是读一些流行的娱乐搞笑的东西,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必然受到限制。这是语文课的失败!学语文不能只考虑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的重要,在于它能打好“三个基础”:为提升综合素养,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要学好语文,光靠做题是不行的,局限于课内也学不好,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阅读这套书或许是个契机,就此带动我们——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们,大家都能把读书的习惯与爱好当作一种人生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读书,有纯正的阅读品味,让读书伴随和滋养他们的一生。

  这比任何物质财富的赐予或拥有都更重要。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