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一~九年级)新教材介绍

  一、主编介绍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和普及工作,是教育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主要起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主持人。担任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学校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理事长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编辑室原主任、编审,长期从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曾承担多套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主编,所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 七年级全一册》和《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 九年级全一册》教材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二等奖。现兼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秘书长等。

  二、教材整体介绍

  本套体育与健康教材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编写建议编写,包括学生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学生教科书以呈现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为主,按年级编写,每个年级一册,共9册。教师用书以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为主,1~2年级为基本运动技能全一册,3~9年级分别编写了体能、足球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游泳运动、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各全一册,共计13册。

  三、学生教科书介绍

  (一)编写指导思想

  1. 坚持德育为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特有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2.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五大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的有关要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3. 充分落实党的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结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形成六个方面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内容(体育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革命领袖体育思想实践与中华体育精神、体育价值与功能、体育基础原理与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锻炼意志品质,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

  4. 遵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健康成长和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健康挑战,合理规划教科书内容体系和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广度、深度、难度,使学生爱学,教师好用。

  5.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能力发展和行为塑造为导向,运用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健康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现以传授健康知识为主向培养健康技能与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为主的转变。

  (二)创新教科书体例,注重知识技能的运用和迁移

  1. 本套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依据“四个环节”,结构化呈现课文内容。

  环节1 :激趣导入。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出本课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小学以生活情境激趣为主,中学以现实问题激趣为主。

  环节2 :初步认知概念。基于活动,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概念。

  环节3 :建立信息和概念的联结。在知识运用中,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4 :迁移与运用。将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2. 各个环节用“问题串”的形式贯穿主要内容,实现用问题激趣,用问题启发思考获得知识,用问题引导问题解决,用问题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3. 教材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丰富多样的栏目辅助正文,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小学低段和中段针对健康知识、体育锻炼、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拓展,采用“健康小博士”“运动小达人”“安全小卫士”等不同的栏目名称加以区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小学高段和初中采用“知识链接”栏目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介绍。

  小学低、中段采用“互动角”,小学高段和初中采用“互动交流”等栏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相关联并加以反思。

  小学低、中段采用“生活小能手”,小学高段和初中采用“探究思考”“实践运用”等栏目用于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教科书特色

  1. 立德树人,强体铸魂

  教科书引导学生首先关注自身健康,同时关爱他人健康、关心社会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体魄,积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内容,弘扬爱国主义和拼搏奋斗、敢于担当等精神,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国底色。

  2. 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教科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研究和梳理国际上通用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了13项增进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社会能力用于教科书编写,使教科书的底层逻辑更为科学可靠,符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并在不同学段各有侧重。

  3. 全面健康,行为养成

  教科书全面覆盖《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健康教育和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各项内容,根据学段特点,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作出合理的健康决策,实践健康行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对于中小学生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如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问题等,在问题高发学段,结合相应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内容。

  4. 纵横衔接,科学严谨

  教科书在纵向上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现实健康需求,知识选择科学、全面,内容不断丰富,数据资料和观点具有权威性,使各学段内容逐步加深,合理进阶;横向上与其他学科教材内容相互协调,各有侧重。知识内容前后呼应、螺旋上升,具有整体性、发展性和结构化的特点。

  5. 贴近生活,童言童趣

  教科书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融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表达生动、简洁、清晰、易懂,合理使用专业术语,符合相应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栏目和活动设计鲜活有趣,符合相应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图文并茂,以图辅文

  合理安排各年级教科书图文比例,以多种多样的插图来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内容。小学阶段插图以手绘图为主,展现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符合大众审美。随年级升高,逐步增加实景照片,实景照片力求呈现真实的情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教师用书介绍

  本套教师用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搭建了从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到形成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即从知识技能到获得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方法,构建了基于运动项目,以体育展示与比赛为核心的教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材内容体系与教法体系,形成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育人体系。

  (一)编写指导思想

  本套教师用书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依据《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运动的特点,整体设计教师用书内容,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用书特色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突出育人价值

  各册教师用书从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十个维度阐述运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特点和贡献,便于教师理解所教教材的教育价值,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并从各方面内容紧扣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培养,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价值。

  2. 按照水平要求编写内容安排建议

  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等六个方面,以“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对内容进行结构化、递进性安排,使学生在相对完整的运动中加深运动体验,便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3. 重视运动技能在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基础作用

  在运动技战术与运用部分采用口诀、短语、关键词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呈现动作方法与要点以及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为培养运动技能奠定基础。专门编写了“学练活动”、“比赛活动”和“展示与比赛活动”,用★号表示不同水平的学练赛内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不同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教材内容。

  4. 提出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

  针对具体内容编写了“水平与课时建议”“技术运用建议”“课外作业建议”和“素养培育建议”,指导教师课内外结合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5. 加强评价改革,注重综合性评价

  对不同运动项目提出学业质量合格标准、各个水平运动技能分级建议、评价策略与评价示例,围绕核心素养编写了素养表现、评价参考标准和评价方法。运动技能分级评价为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开展发展性评价提供了抓手。

  6. 体例规范、图文并茂,并设计了丰富的数字资源

  本套教师用书编制精良,体例规范统一,版式精美,文字表述清晰,插图准确生动。针对各个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开发了三维动画演示视频和真人动作示范视频,在书中以“ ? ”符号标识,方便教师查阅和使用。

  五、部分配套资源

  1. 学生教科书编写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和数字资源(纸数融合资源,含教材解读、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课例、重点内容视频、图文拓展资源等)。

  2. 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13册教师用书配套数字资源(含各类运动技能的动作示范、大单元设计等)。

  3. 专门编写《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手册》并配套数字资源(纸数融合资源,含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说课视频等)。

  4. 课标电子版、教材电子版、课标解读、教材介绍(数字资源,登录人教网免费获取)。

  5. 持续更新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数字资源,登录人教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免费获取)。

  (注:教材内容以正式出版为准)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