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编介绍
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兽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世界兽类学家联合会执委;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亚洲区域编委、《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生态环境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资深编辑、科学编辑室原主任。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1~6年级)教材执行主编;体育运动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科学(7~9年级)主编。教育部小学科学首批“国培”专家;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小学科学主题探究性学习资源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主持工作)。
二、教材介绍
本套教材是在2017版课标教材基础上编修而成的。编修工作于2021年8月启动,历时两年半。前期开展了多项课程教材专题研究。为了使教材编修具备更充足的依据,还开展了教材使用的监测评估,参与问卷调查的师生共有3万余人,参与访谈或座谈的师生约500人。一系列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
(一)编写思路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的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着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养科技人才奠基;把握进阶设计,促进科学观念的逐步形成;在强化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学业质量进行教材设计,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二)编写体例及栏目设置
1.基本框架
教材的整体结构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依据“学习进阶”理论,按照学生生活经验圈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以“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为脉络,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注重13个核心概念的均衡分布。淡化学科领域,注重单元内的知识综合和不同单元间的横向联系,每册最后的技术与工程单元更具综合性。
2. 编排方式
单元结构体现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以“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并列式、总分总、综合式”等结构形式梳理课文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单元结构。课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从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以自主探究实践的环节式引导进行表述。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学习科学概念,在建构概念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模型,增强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并在单元回顾的概念图中适当体现跨学科概念。
3. 栏目设置
每册有4~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单元页、课文、单元回顾组成。每个单元页呈现一张与主题相关的精美大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单元的研究问题或技术与工程任务。
课文主要分为课页、探究与实践、拓展三大块。
(1)课页——聚焦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充满童趣的实验游戏表演、生活生产实践或技术与工程实践任务创设情境。
(2)探究与实践部分是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和主体活动。探究实践活动从一定的情境问题和任务出发,按照将学生的认知过程、思维发展过程和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思维型探究路径或技术与工程思维路径,以探究环节的形式展开,使探究实践活动层层递进,思维发展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积累科学经验,发展高阶思维,建构科学观念,实现深度学习。
根据探究实践活动的需要,课文中设计了“学生交流”与“编者提示”,设置了“科学概念”“科学思维与方法”“小资料”“安全与态度”等小栏目。
(3)拓展栏目包括“科学家故事”“科学与职业”“学科联系”“拓展活动”等。
每个单元后有单元回顾,使学生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对科学概念有结构的、系统的认识。单元回顾包括“概念图”“学以致用”“学习反思”三部分。
丰富的栏目设置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更好地充实课堂内容,建立学习支架,以实现科学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主要变化和特色
1.主要变化
教材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五个方面:
(1)根据课标变化和系列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调整教材内容,注意幼小、小初衔接;
(2)将原“科学实践”栏目更改为“探究与实践”栏目,进一步完善了探究实践的教学路径;
(3)在“探究与实践”栏目中显性化呈现科学思维与方法,并体现在单元回顾的概念图中;
(4)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新增“科学家故事”“科学与职业”“学科联系”等栏目;
(5)增加“单元回顾”内容,由一页变为三页,除概念图外,增加了“学以致用”和“学习反思”;
(6)根据课标内容所处学段的调整和季节适用性,调整部分内容出现的年级和单元顺序。
2.主要特色
(1)以探究实践为主要学习路径。大部分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活动以思维型科学探究展开教学环节,技术与工程单元的探究与实践过程以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发展过程展开教学环节。
(2)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将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工程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与探究实践过程紧密结合,在探究实践的各个环节都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学习科学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在做中学,在学中思。
(3)加强跨学科联系。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拓展栏目等注重加强科学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注重科学与其他学科如数学、艺术、语文及历史(科学史)的联系。
(4)加强STEM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每册一个技术与工程单元,围绕技术或工程任务开展项目化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插图着力体现科学性、直观性、可操作性,注意审美体验。教材以真实承载着充分科学信息的照片为主要的插图形式,绘制插图力求彰显中国审美趣味,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6)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教材中以概念图、学以致用和学习反思支持教学过程的评价。同时,配备学生活动与评价手册,在教师用书中从教学目标、评价量表、学生手册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单元回顾的使用等多方面对“教—学—评”一体化作出具体指导。
三、部分配套资源
1. 教师教学用书(纸数融合资源,含教学课例、教材音频、同步视频、图文拓展等)
2. 学生活动与评价手册(纸质资源)
3. 教学具材料,包括教师演示盒和学具箱(活动材料)
4. 科学数字化教材,科学探究实践指南(纸数融合)
5. 课标电子版、教材电子版、课标解读、教材介绍、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微课、同步练习题(数字资源,登录人教网免费获取)
6. 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数字资源,登录人教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