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主编介绍

刘道义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多年参与教育部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编订和教材审查工作。担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英语》(2019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以及《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七至九年级主编。曾担任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三年制、四年制)》(1990-1996)、《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1993-1999)、《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英语》(2003年版)等多套教材的主编。著有《刘道义英语教育自选集》《基础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 英语卷》《英语教育在中国:历史与现状(英文版)》等。

郑旺全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常务副书记、编审。担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英语》(2019年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副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七至九年级主编。曾主持国家级课题“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和“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的外语子课题。
二、教材介绍
(一)编写原则
1.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育为先,全面育人
本次修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充实德育要素,提升教材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 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
紧密联系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科学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加强社会责任感。创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注重思维能力发展,突出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服务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本次修订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要求,聚焦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彰显英语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以及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学业质量标准等各项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未来发展
遵循基础教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生活逻辑相统一,确保教材在体系结构上的逻辑连贯性和深度难度的渐进性,结构合理,选材得当,表述准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落实教育新理念,加强课程综合,注重跨学科学习,突出综合实践,整体提升教材内容编排质量,促进育人方式变革,为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与发展中做好教材编写
充分考虑我国英语教学环境与教师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教材编写继承了传统的、师生认可并行之有效的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根据时代需要,结合国家对人才建设的新要求,在板块设计、文本选择、练习设计和结构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做到继承、发展和创新有机统一。
(二)编写思路
1. 落实立德树人,强化育人价值
编写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内容选材和活动设计为抓手,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的育人目标和英语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活动设计与学习理念,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及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按照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组织和编排教材内容,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尊重学科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生活逻辑与学习逻辑;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提升,依托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 增强文化内涵,体现发展进步
结合新形势下对英语教学各方面的新要求,教材有机融入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体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生命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专题的语篇和相关教学活动。新修订的教材还加强了规划设计,力求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为他们在文化基础的发展上提供更多人文性、时代性、审美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优质课程内容,体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和需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3.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适教利学
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确保学生形成英语学习的共同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科认知规律,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合理确定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提质减负,尽最大可能符合我国广大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通过教材的弹性和开放度适应不同的教学需要。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加强学习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增强活动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思维品质,达成深度学习。

4. 关注学段衔接,助力提质增效
依据课程标准二级和三级的不同要求,编写组在制订单元顺序和安排语言知识内容时,除了延续现行七年级上册教材过渡单元(预备篇)的设计,还将小学阶段的核心语言知识作为基础代入初中阶段,突出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和以旧带新的优势,力求既减轻单元数量上的教学压力,但又高效实现初中教学应达成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充分考虑未来高中阶段的语言水平发展,统筹优化,为初中阶段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更为灵活与充足的空间,为教学进入减负、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做好准备。

5. 以主题为主线,架构整体教学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参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的主题内容要求,新修订的教材通盘考虑、合理配置各单元主题,每个单元意涵丰富,既有明确的主题范畴,也有相关的其他主题内容。单元设计以主题为主线,通过真实问题、现实情境和学习活动将教学目标、任务、情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本内容、学习策略和评价进行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关注语篇分析、挖掘主题意义、增强文化意识、调适学习策略、促进思维发展、训练语言能力、优化评价反思,从而构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6. 重视语言运用,发展语言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新修订的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编写组梳理了语言技能线索,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相结合,使语言技能的培养融入主题、语篇和活动,口头和书面表达形式融于语篇类型,突出综合性和主题活动线索,在活动设计中合理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Section A部分突出听说技能的整合,Section B部分突出读写技能的整合,而Project活动则是多种技能整合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

7. 关注学生学习,促进学能发展
新修订的教材单元从结构设计到活动编排充分融入了对学习策略的引导,包含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等,通过活动指示语、提问启发、学习策略提示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以达成深度学习和理解,真正体现“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教材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难点,通过合理布局教学内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同时通过隐性(活动及指示语融合)和显性(学习策略提示、学习目标导引、问题驱动、反思性评价)两种方式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习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8.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融合发展
新编修的教材将同步策划、开发配套的优质数字化教学与学习资源,兼顾课堂教学的共性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数字资源在开发设计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根据英语学习规律,利用音频、动画、视频等表现手段,将教材内容多媒体化,并注意创设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资源还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语音评测等功能,助力学生听、说、读、写,实现更为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互动,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和练习在课堂内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
(三)教材结构
1. 基本框架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结合上述教材修订的原则与思路,编写组对全套教材的框架重新做了调整和布局,更新了教材内容,优化了编排结构和活动设计。新修订的教材共6册,总计44个正式学习单元。其中,七年级上册7个单元(另有3个预备篇单元),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上册均为8个单元,九年级下册5个单元(另有2个戏剧)。七年级上、下册每个正式单元为8页,八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每个正式单元为10页。
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和一线教学的实际,新修订的教材适当减少了单元数量,但是每个单元长度有适当增加,并依据主题意义探究设计的单元结构和内容逻辑有较大突破。此外,根据课程与学科专家评估意见以及一线调研评估结果,新修订教材的九年级分为上、下册进行设计,以便正向引导学校按照课程方案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合理规划九年级的教学进度,既预留一定时间作为初中阶段总复习使用,也避免学校盲目“赶课”“刷题”。
2. 编排方式
教材单元设计以主题为主线,通过真实问题,现实情境和学习活动将教学目标、任务、情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本内容和评价反思进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每单元以问题和发展为导向,起始页通过单元标题、Big Question、学习内容导引和围绕主题图的讨论,确立单元探究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做好进入单元学习的铺垫;在单元中,再以两个指向主题理解的引导性问题架构并统领 Section A和Section B两大部分的学习过程并串联单元学习内容,避免学科知识点过于碎片化的教学倾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学习,获得理解,主动应用,指导实践,达成迁移,指向创新。
3. 编写体例
(1)单元结构
新修订的教材更加注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分年级采用进阶式的单元结构体例。所有单元的整体结构分为 Opening Page、Section A 和 Section B 三部分。单元绝大部分为必学内容,Project(项目活动)为选学内容;此外,每个正式学习单元所配的Reading Plus(拓展阅读)和九年级下册的Drama(戏剧)为选学内容。选学内容在教材中均用星号(*)标示。
(2)体例变化
A. 契合新课标要求和学校课时调整,新教材的单元数量缩减,但是每个单元的内容更加充实。
B. 单元内部的板块定位更加明确。同样是Section A和Section B 的格局,但新教材切分得更加清晰。Section A 聚焦的是听说,Section B聚焦的是读写。
C. 新教材的阅读语篇,内涵更深刻,信息更丰富,趣味性更强,可以挖掘的更多,更加适合文本解读。
D. 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新教材的七年级采用读写结合的设计;但是从八年级上册开始,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新加入一页单独的写作板块,“以读促写”,并且还加入完整的一页“词汇”板块。

E. 语音不再只停留在附录里,而是在单元正文里新增一个语音板块,融入到 Section A听说的过程中,为接下来的口语教学做语音上的铺垫。

F. 新教材的语法板块采用发现式语法教学设计,通过有层次的语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从发现、总结语法规律,到理解内化,最后在语境中运用。

G. 单元最后一页是教学评价的集中体现,包括 Project(项目),Reflecting(反思), Value Statement(价值引领)。其中Project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效,反映学生解决真实且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特点
1. 落实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播;
2. 创设真实情境,采用问题驱动,发展核心素养;
3. 融合课程内容,落实学思用创,注重整体教学;
4. 保证共同基础,重视循序渐进,提升教材弹性;
5. 注重跨学科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6. 对照学业质量标准,重视“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五)设计亮点
1. 以问题为主线
每个单元通过一个“问题”确立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探究主题意义,积极思考,提升思维品质。再以两个指向主题理解的引导性问题,架构并统领Section A和Section B两大部分的学习过程,串联单元学习内容,避免学科知识点过于碎片化的倾向。
2. 以主题为引领
教材涉及了丰富的单元主题。主题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征,按照课标要求,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这三大主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包含了丰富的中外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 以活动为途径
教材中的学习活动和练习形式更加多样,更有层次,逻辑性更强。包括有交际目标的听说读写活动,有解决问题、克服信息差的活动,有真实生活中的任务,还有综合实践的项目活动,等等。各项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意义为导向,体现协商和互动,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