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物理(八~九年级)新教材介绍

  一、顾问与主编介绍

  

  理论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教授,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长期参与、组织和领导我国物理学科发展战略和规划方面的工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编审,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组核心成员。任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物理》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子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理事长,江西省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历次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参加编写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任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物理》主编。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二、教材介绍

  (一)编写思路

  1.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教材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编写时注意多开窗口,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展示我国的科技和建设成就,如郭守敬望远镜与宇宙探索、奋斗者号潜水器与液体压强、梦天实验舱和天和核心舱对接时的运动与静止、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与物体质量的概念、高铁的速度与功率、北斗导航与电磁波传播等,以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选入我国科学家的事迹,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宣传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通过对钱学森、黄旭华、赵忠贤、南仁东等科学家及其科研成果的介绍,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

  2. 贯彻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精神

  根据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编写组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容要点,系统梳理其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在教材编写中,注重纳入古代典籍、历史故事、古诗词、技术发明等体现我国古人在探索自然方面积累的知识与成就,如王安石诗《梅花》与分子运动、圭表与光的直线传播、编钟和贾湖骨笛中的声学知识、《天工开物》中关于古代机械的记载等;选取革命传统教育素材,如红旗渠的修建与简易水平仪、青藏铁路建设与物态变化、老红军背发电机长征等。以正文、插图、栏目、习题等多种方式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教材,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创造,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

  3. 体现学科育人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材内容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增进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度理解,为学生形成和发展物理观念奠定基础。在隐性渗透科学思维教育的基础上,教材还系统设计了“方法点拨”旁批,增加了物理学中重要的建模、推理、论证等思维方法学习的内容,以显性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每节开始设置“问题”栏目,以问题为引领,优化探究性实验的编写,突出探究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密切联系,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求真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育。

  4.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养科技人才奠基

  教材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引入探究的问题,设计丰富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展示我国的科技发展成就、设计训练科学思维的例题和习题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精神,以提升科学素质,厚植家国情怀,为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提供有力支撑。

  5. 落实学业质量要求,重视学习评价

  作业系统的设计立足核心素养,考查核心素养要素中某一个或几个要点。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增进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习题的编制注重真实情境问题的呈现,主要包括呈现物理现象、过程的“物理情境”,以及联系生产、生活的“实践情境”,让学生经历用物理学视角观察、分析周围事件的过程,提升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框架

  本套教材共编写了22章,涵盖课程内容的所有5个一级主题、18个二级主题和89个三级主题。八年级上册初步介绍相对简单的声、光、热等现象,八年级下册开始介绍力学中的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九年级全一册主要让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能量及电磁学规律。教材的编排顺序遵循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三)编写体例

  本套教材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每节除正文外,还包括“实验”“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栏目。在每节后编写了“练习与应用”,在每章后编写了“复习与提高”,以帮助学生及时检测评价和巩固提升。

  (四)特色亮点与主要变化

  1. 优化呈现方式,使教材更加适教利学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增强应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通过有效设置开放性问题或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语言文字规范、准确、通俗、生动,图文配合得当,插图质量进一步提升,版面设计更加美观,可读性强,让学生有更好的审美和阅读体验。以不同栏目、板块或字体,分别呈现必学内容、必做活动和选学内容、选做活动,明确教学要求,增加教材的弹性。

  2. 精心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是此次初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材精心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每个活动围绕一个驱动任务展开,结合学生能感悟的现实问题学习物理知识,渗透核心素养目标。每个跨学科实践的内容包括“项目提出”“项目分析”“项目实施”和“展示交流”四个部分。

  全套书共设计了12个跨学科实践活动,约占总课时数的13%。每学期安排3个活动,分量适当、均衡,涵盖了初中物理声、光、热、力、电等各方面知识。具体活动编排如下。

  3. 显性呈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强化科学思维教育

  教材注重科学思维教育。过去教材强调对科学思维教育采取隐性渗透的方式,新教材在此基础上,还系统设计了“方法点拨”旁批,以显性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点拨”旁批中编写了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科学方法内容,包括理想模型、抽象概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控制变量和类比。

  4. 加强习题编写研究,优化作业系统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习题的设计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编写组组织由课标组核心成员领衔、优秀中考命题专家参与的团队,专门研究教材的习题优化问题。通过科学的流程完成习题的编配,以确保全套书的习题具有优化的核心素养结构。教材合理确定习题总量,能够满足教学评价需求。习题的编配重视与学生能力的发展相适应,对节后习题“练习与应用”与章后习题“复习与提高”的能力要求有所区别,既有基础性题目,又有拓展性题目,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5. 优化探究性实验的编写,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性实验尤其对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为了强化探究性实验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在每个实验开始前,通过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出符合逻辑的猜想。教材还改变了实验的呈现方式,按“实验思路”“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形式编排探究性实验,把科学探究中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这些要素融入探究的各个环节。

  6. 改变小结方式

  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此,新教材在设计章后小结时,改变了原教材基本是知识梳理的统一模式,提倡学生根据内容的不同及各自的习惯,采用语言归纳、列表或画思维导图等方法进行小结;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总结,都要自己思考、梳理并提炼。教材在前三章给出了以不同方式小结的案例,后面各章则让学生自己总结,自主梳理、归纳、概括学到的重要知识和方法,感悟能力、观念的提升。

  三、部分配套资源

  1. 教师教学用书(纸数融合资源,含教学课例、教材音频、同步视频、图文拓展、学科工具等)

  2.《探究实践报告册》(纸质资源)

  3.《同步解析与测评 学考练》(纸质资源)

  4.《课时练》(纸质资源)

  5.《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纸质资源)

  6.《同步轻松练习》(纸质资源)

  7.《能力培养与测试》(纸质资源)

  8.《人教金学典 同步练习册 同步解析与测评》(纸质资源)

  9.《初中物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手册》(纸数融合资源,含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说课视频等)

  10. 课标电子版、教材电子版、课标解读、教材介绍、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微课、同步练习题(数字资源,登录人教网免费获取)

  11. 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数字资源,登录人教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免费获取)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