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七~八年级)新教材介绍

  一、顾问和主编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会长,科技部第一届“863 计划”专家组成员,科技部“973 计划”专家顾问委员会农业组召集人,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五~七届副主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主要从事鱼类遗传发育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研究,研制出世界首批转基因鱼,提出了转基因鱼形成的模型理论,开创了鱼类基因工程研究新领域。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七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先后参与制订《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主持了多个国家级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或子课题(子项目)研究。编著《生物学概念教学论》,主编《中国百年教科书史 生物学卷》《中国百年教科书专题研究 生物学卷》《中学生物学教材论》等专著,在《课程·教材·教法》《生物学通报》等多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或主持编写、主编多套中学生物学教材。担任人教版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材主编,《课程·教材·教法》副主编。

  二、教材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在上一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编写工作历时三年有余,前期开展了多项课程教材研究,同时广泛调查教材使用情况,发放师生问卷6万余份。为了搜集素材,编写组前往科研、生产的一线调研,获取一手资料。一系列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

 

  (一)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

  教材编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材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聚焦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二)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学习主题为框架”的理念,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考虑了学生的心理逻辑,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系统构建教材结构。

  1.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教材包括六个单元,对应课程标准前六个学习主题;学习主题(七)“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融入教材六个单元中。教材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第一单元 生物和细胞,介绍生物的主要特征,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介绍藻类、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物分类。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介绍被子植物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到开花结果的生命周期,以及植物的生理。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全面介绍人的生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免疫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传染病防治、用药与急救等。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介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多样的生态系统;基于此再介绍生态安全。

  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介绍生物体的生殖方式,遗传和变异,生命起源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保护。

  2. 编写体例和栏目设置

  教材制订了“单元→章→节”的基本架构,七年级上册开篇设置“致同学”,八年级下册末尾安排“学习还将继续”。每节分若干黑体字标题,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科学方法”“思维训练”“调查”“课外实践”“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等多种栏目。

  (三)相比原教材的内容变化

  新教材相比原教材的内容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修改教材的框架结构和主线。新教材减少了单元数,由八个单元缩减为六个;不再强调“人与生物圈”的主线,而是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明线),同时遵循学生的心理逻辑,并通过单元页提示、“项目链接”等安排实践项目暗线。

  第二,调整主题顺序,整合部分内容。七年级上册集中介绍生物的类群。将原教材“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整合为“动物的类群”一章;将细菌、真菌和病毒整合为“微生物”一章。

  将“植物的生活”安排在春季学期(七年级下册),以解决实验开展的季节性问题。将原来分三章讲述的植物生理内容合并为一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将“生物与环境”的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将原教材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作为一章并入新教材“人体生理与健康”单元中。

  将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成因、现状及保护移到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联系以及形成原因。

  第三,删除或精简课程标准不再要求的“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技术”等内容。

  第四,加强单元的梳理总结和复习提高。“单元小结”中设置“概念梳理”(图2);每单元增设“复习与提高”。

 

  第五,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每个单元有1~2个“综合实践项目”;正文还通过“项目链接”栏目,将知识学习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建立联系,体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第六,整合科学探究栏目,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和开放性。将学生活动整合为三类: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探究”;不需要动手操作的“分析·讨论”;介于二者之间的“观察·思考”。基于调研,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和开放性。

  第七,加强评价功能,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单元小结”中设计了素养表现评价表(图3);“综合实践项目”中提供了项目评价表或评价要点;练习题增加了表现性习题和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开展表现性评价,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八,与时俱进,全面更新教材内容。更新教材中反映时代变化的内容,利用生物科技新进展创设情境,核实科学史内容,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同步。

  (四)教材的主要特色

  在继承上一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新教材紧扣课程改革脉搏,渗透新理念新要求,在内容的选择、组织、编写方式上都体现了鲜明的特色。

  1. 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1)构建以主题为框架、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内容体系

  教材编写框架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的组织则体现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理念。教材用一个单元来落实课程标准的1~2个大概念;每个单元分若干章,每章基本对应大概念下的重要概念;每章分若干节,每节对应基本概念。单元页通过“一起去揭秘”,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问题提示重要概念。

  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上,教材注重对概念的深度理解。一是精选事实作为理解概念的支撑材料;二是在呈现事实材料后提出有深度的思考题,指向概念的建构;三是教材清晰、准确地阐述重要概念的内涵,并以黑体字呈现;四是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概念,发展核心素养;五是“单元小结”梳理概念,以灵活多样的图解展现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

  (2)充实德育相关内容,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教材充分反映我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情感,树立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远大志向。例如,介绍我国空间站中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空间站吃饺子(图4);增加有关生态安全的内容(图5);等等。

 

  教材注重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指南和指导纲要,如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反映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实例,融入大量传统诗词、谚语等;创造性地设计了“古话今议”栏目(图6),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3)体现学科育人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材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一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在引导学生总结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提升他们对生命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以及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二是通过多种方式,显隐结合地训练科学思维,如显性的“科学方法”栏目呈现了比较、观察、调查等多种科学方法,“思维训练”栏目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图7)。

 

  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四是结合活动指导、阅读材料和习题,培养学生的态度责任素养,如在单元页和章首页编写科学故事(图8),在课后设置“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并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质疑包容、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等。

 

  (4)设计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实践活动

  教材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探究实践活动,力求普适通用,兼顾差异,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活动丰富多样。从内容看,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等;从栏目看,包括“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思维训练”“课外实践”“综合实践项目”等;从活动设计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项目”覆盖课程标准中的三类实践活动,每单元安排了1~2个“综合实践项目”(图9),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5)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层次化、情境化的作业系统

  教材编写基于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整体设计作业系统。一是指向核心素养,习题除了关注学生概念目标的达成,还充分联系学生生活、生产实践,我国科技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态度责任。二是重视分层设计,习题包括节后习题和单元复习题两部分,节后习题又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图10)。三是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辨析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素养。

 

  2. 编写方式

  为了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充足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教材优化编写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材创设了大量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概念、发展素养。例如,在单元起始设计对开页,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将学生带入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中(图11)。单元引言紧扣图片进行描述,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从情境中发现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

 

  章引言通过科学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启本章学习。每节起始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通过设置与本节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部分探究实践活动的呈现,也是先呈现情境资料,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探究。

  (2)从感性到理性,从分析到综合,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和结构化

  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认识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特征,进而形成概念。具体方式包括:①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描述相关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探究本质、建构概念打基础。②安排“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等活动栏目,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考和讨论上升到理性认识。③安排“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相关图片,阅读相关描述性文字,获得间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考和讨论上升到理性认识。④教材正文先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描述相关现象,再进行归纳和概括,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生命现象和本质。

  教材编写还遵循从分析到综合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认识局部的基础上认识整体,将一个个反映局部特征的概念联系起来,使概念结构化,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例如,节后画概念图的习题,“思维训练”中设计的“综合概括”活动(图12),“单元小结”中的概念梳理图解,都是帮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以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3)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知识内容上的开放性:在讲述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让学生自己思考或探究的拓展性问题。②探究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许多探究实践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同时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③科学本质意义上的开放性:介绍生物科学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④作业系统的开放性: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创新思维的表现型任务。

  (4)设置课外阅读栏目,给学生以多方面启迪

  教材通过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态度责任素养,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图13)等栏目。

 

  “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充实了反映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的内容。“科学家的故事”栏目充实了介绍我国科学家的内容,如“人民医学家林巧稚”“汤飞凡: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图14)等,这些内容是我国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等精神的生动写照。

 

  (5)文字通俗准确,版面清新典雅,插图精美写实

  教材的文字表述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增加亲和力。首先,行文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叙述。其次,适当运用感性的文字,甚至是文学的语言(如我国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来烘托气氛,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再次,注重理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拉近抽象的理性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版式设计淡雅、活泼,加强图文配合,设置精美的实物照片、丰富多彩的原创绘图,如结构精细的人体生理手绘图、充满科技感的3D建模图等,在提高内容直观性的同时,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审美体验(图15)。

 

  总之,这套《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具有浓浓的中国底色,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征,通过设置丰富的情境、多样的活动、分层的练习、精美的插图,典雅的版式设计等,吸引和带领学生开启一段精彩的生物学之旅!

  三、部分配套资源

  1. 《教师教学用书》(纸数融合资源,含教学课例、实验视频、图文拓展资源等)

  2.《探究实践报告册》(纸质资源)

  3.《同步解析与测评 学考练》(纸质资源)

  4.《课时练》(纸质资源)

  5.《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纸质资源)

  6.《同步轻松练习》(纸质资源)

  7.《能力培养与测试》(纸质资源)

  8.《人教金学典 同步练习册 同步解析与测评》(纸质资源)

  9.《中学生物学教材论》《朱正威教育文集》《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史资源》等理论书籍(纸质资源)

  10.《初中生物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手册》(纸数融合资源,含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说课视频等)

  11. 电子版教材、课标解读、教材介绍、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微课、同步练习题(数字资源,登录人教网免费获取)

  12. 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数字资源,登录人教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免费获取)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