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教材的“单元回顾”将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用概念图进行了整理,成为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的标志性特色。在2022版课标教材编修过程中,为了优化“单元回顾”,编写组展开了较长时间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为了统一思想,编写组不得不特意做了一次“科学教材教学评一体化”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教师中,96.09 %的教师希望教科书为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作出指导。87.39 %的教师希望教科书能呈现典型的、情境化的测评作业,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促进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另外,体现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的评价形式,如根据学习目标清单进行反思和评价,也是教师期望教材中包含的内容。调查问卷的结果坚定了编写组优化“单元回顾”的信心,逐步形成了包含“概念图”“学以致用”和“学习反思”的“单元回顾”新样态。
“不,这样是有问题的!”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
上面的对话,在教材编写讨论会上实属家常便饭。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这样的语言方式交流也是“醉了”。
而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
教材的编写过程,是思想认识从混沌到清晰、从分歧到统一、理论武装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的过程。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不同、承担编写内容的不同,使得大家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也会不同,这本就应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然而在所谓的正常面前,大家并不“习以为常”,总是毫无保留、毫不退让、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福建的林维超老师是一位资深的省级科学教研员,在编写团队中是最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老师之一。每次大家还在思考的时候,林老师就用他特有的福建普通话,不紧不慢地开腔了,“我来说说我的意见……”林老师在陈述中,用他所积淀的生动案例配以相关的教育理论,娓娓道来,引人深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林老师的陈述过程中,时不时会有一些反应快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打断林老师的话。于是,一场多层面、多角度的讨论便由此展开,针尖麦芒,毫不相让。
编写团队热烈讨论
新编教材的亮点之一,是单元回顾中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反思”。这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栏目,填补了几十年来我们小学科学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空白。正是因为几乎无经验可循,大家首先在教材中要不要出现这么鲜明的评价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块硬骨头,很多年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进行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作为教材,出现具有评价功能的部分,会不会与相关的评价理论产生冲突?会不会与传统意义的教材发生冲突?会不会因为过于具体而影响一线老师教材使用中的再创造?等等。这些问题在多次的编写会议上、多次的编辑内部会议上都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会议中,大家据理力争,开展了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的研讨,终于在质疑、批判中达成共识,成就了教材在评价领域的创新。
“学以致用”和“学习反思”两个栏目如何表达,实际撰写的情况真实地反映了传统评价观与现代测评理念在思想层面的不调和。
近年来,以PISA为代表的国际测评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影响至深,国内一些地区在教育评价方面也进行着积极探索,然而前行的路依然艰难。杭州团队的老师们为单元回顾中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反思”两个栏目提供的一些案例得到黄海旺、张军霞等老师的肯定,认为这些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积累,面对复杂的社会性议题有敏感性,于是大胆启用他们,邀请他们参与新编教材单元回顾部分的修订工作。在杭州团队的老师们接到相关任务、情绪高涨的同时,也冷静地思考如何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承担教育部有关“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制”课题中的学习和思考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来,努力克服因年轻而经验不足等方面的短板。在人教社老师们的鼓励下,年轻的老师一方面研究新编教材、体会教材内涵,研究国内外测评的理论与实践,一方面尝试从科学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维度,充分体现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情况,勇敢质疑与批判,尝试着撰写新体例,较好地完成了“学以致用”和“学习反思”两个栏目的修改/创编的工作。
教材编写过程,是一个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学生至上的编写团队文化,逐步形成质疑批判、追求卓越学风的过程。而文化的建构、学风的形成,对于编写队伍成长、对于教材质量提升都极具价值。
“应该开个会了,有些想法想跟大家交流一下……”编写团队中,我属于比较中庸的一个,啥时候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了?
下次见面,继续再“战”。
本文作者为人教/鄂教版《科学》核心作者、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