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普资源,助力教育“双减”

——科普中国创作大会暨202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特色分论坛在长沙圆满召开

  近日,科普中国创作大会暨202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在湖南长沙圆满闭幕。本次年会主题是“以高质量科普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由主旨报告、分论坛等活动构成。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作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及相关媒体的专家、学者和科普创作者参加会议。大会得到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的大力支持。

  其间举办了“用好科普资源,助力教育‘双减’”“拓展多元形式,助力生态科普高质量创作与传播”“培养科普人才,助力科普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科普节目制作的基本途径”“释放科普动能 建设美丽中国”“应急科普 安全安心”“以地方科普作协之力 促特色科普工作发展”“打造新时代的科普动漫影视”等8个特色分论坛,科普科幻创作、科学传播与普及、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者和爱好者根据各自领域和兴趣点,进行分论坛的分享交流。

  以“用好科普资源,助力教育‘双减’” 为主题的特色分论坛(以下简称“论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承办,宁夏科普作家协会、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协办。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作协、中国科学院、高校、中小学、教材编写团队和科普作家等近四十名代表参加了线下现场活动,专委会其他人员在线参与活动。


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成员合影

  论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汤书昆教授主持。10位来自科学界、科普界、教育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汤书昆教授主持论坛


与会代表认真听报告

  下面简单介绍各位专家报告的内容。

  1.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科学教育课程应该适当加强深度》:科学会不会因为学不过来而停止前进?答案是不会,因为高级方法往往带来简化,而不是复杂化。这就好比数据压缩,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深入,就越能掌握数据的内在结构,就越能把压缩率提高,所以总的数据量并不见得会增长。这也启发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应该适当地加强深度,而不仅是广度。经常有人担心,小朋友要学的东西太多会不会压力太大,不利于成长。实际上,尽快学高级方法反而会减轻负担。例如早点学会方程就不需要跟鸡兔同笼纠缠了,这也就避免了低水平重复的刷题。如果我们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这正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2.陈征(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教授,专委会委员)

  《实验实践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边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学习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必将从高效学会已知转向学习探索未知。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更多地参与教育工作。本着添彩不添乱的原则,科学思想方法的凝练和实验实践环节的支撑是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好抓手。特别是实验实践,它既能激发科学兴趣,更能提供直观生动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的掌握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做好教育“双减”下科学教育加法,要从加强实验实践做起。

  3.李湘黔(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技创新中心主任,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用好传统文化助力教育“双减”》: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科普素材可以挖掘和梳理出七种方式,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科普可以有四条实践路径,用好传统文化助力教育“双减”可以有六个具体做法。通过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智慧”,能够引导青少年实践、创新,助力教育“双减”,从而正本清源地促进青少年认识我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价值,使他们从中汲取奋斗力量、拓展胸襟视野、确立崇高信仰。以STEM教育思路逐级提升实践台阶,既有知识的拓展,也有思维的发散,更有实践的创新。

  4.孙强(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系副教授)

  《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21世纪初,人工智能已经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促进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这一代人工智能赋能了各行业的繁荣和高质量发展,教育当然也受益其中。本报告首先简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形成与发展,然后从教育的精髓出发梳理了“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报告重点结合ChatGPT与Al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给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能量,以西安市碑林区实验小学近年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方面的尝试,探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潜在突破口和可行路径,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启发式的思路和建议。

  5.薛进(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科技处高级工程师,专委会委员)

  《用好纳米所科普资源,助力教育双减实施》: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围绕刘忠范院士的部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选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科普采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多媒体立体式创作与推广。选题策划制作线上科普作品十余部,线上传播 1500万+:科普作品创作找准切入点“以小带大”老少兼宜的科学绘本,持续研发原创科学绘本18册;科普活动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立足园区、延伸苏州和江苏省、科普志愿行及科普研学等活动辐射全国。

  6.杨鹏斌(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宁夏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专委会委员)

  《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审条件在实践中的价值导向》:报告从设立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必要性,各省市先行先试以来的效果,人员范围、评审条件、业绩在实践中的价值导向等三个方面就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审条件在实践中的价值导向做了全面的阐述。树立不唯职称看业绩、不唯学历看能力、不唯奖项看贡献、论文不作硬杠杠的评价导向,不拘一格评价人才。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开展,是加快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科普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将有力调动科普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科普工作者将收获更多的职业归属感和获得感,成为进一步助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7.张素贞(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合肥在行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合肥市科协组织优质科普专家和优质科普资源,建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广泛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走进中小学校校园,讲述科学故事、科学家故事,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鼓励他们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励他们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8.徐海(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歌曲中的化学”科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歌曲在人类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信仰,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细心挖掘,会发现很多歌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新教改背景下,将具有流行性的歌曲与化学科普教学结合起来,艺术与科学能够实现融合,科普有机结合艺术元素,着力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设计开发化学科普课程,把化学科学、人文历史、周边故事、歌词底蕴串联在科普教学里,在内容上图文结合设计,增强科普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化学科普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正确的科学观,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9.李剑龙(谢耳朵漫画科学工作室主持人)

  《用科学漫画提高孩子的自学效率》:在双减时代,孩子的学习负担有所减轻,但孩子的升学压力并没有减轻。并且,在信息时代,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掌握的技能却越来越多。如何在减轻孩子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让孩子学到更多科学知识呢?谢耳朵漫画创始人李剑龙,尝试通过用科学漫画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让原本必须通过教师讲解的知识,变成孩子可以自学的科学漫画,让拥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孩子都有机会轻松学习。

  10.张军霞(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编辑室主任、编审,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

  《高质量科学教材呼唤高质量科普作品》:2022版课标教材系统落实了国家教育文件精神,课程标准和重大主题指南等的要求,为了保障教材的高质量,我们创造性地实行了各种互审制度,并对教材资料来源进行了逐一梳理。在梳理资料来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常用且可靠的资料是经过精细打磨的大百科全书、词典等,此外,是行业统计文献、专业论文,专业人士写的教材和专著等。科普类作品虽然也有参考,但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更新等问题。一方面,科学教材编写需要高质量科普作为参考;一方面,在教育“双减”中,不应该被减的科学及科普教育要做好“加法”,然而教材承载力有限,需要有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共同承载科学和科普教育的功能。

  综合这些专题报告,专家们就如何“用好科普资源,助力教育‘双减’”提出了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在科学教育中应该适当地加强深度,而不仅是广度,因为高级方法往往更简化,尽快学高级方法反而会减轻负担。例如,早点儿学会方程,就不需要跟鸡兔同笼纠缠了。如果我们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尽快学高级方法减轻学习负担应该是我们要走的路。

  第二,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必将从高效学会已知转向学习探索未知,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更多地参与教育工作。科学思想方法的凝练和实验实践环节的支撑是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好抓手。特别是实验实践,它既能激发科学兴趣,更能提供直观生动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的掌握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

  第三,用好传统文化可以助力教育“双减”。通过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科学课程,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智慧”,能够正本清源地促进青少年认识我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价值,使他们从中汲取奋斗力量、拓展胸襟视野、确立崇高信仰。

  第四,要在确保学生在校内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育的精髓是促进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使得人机融合共生,“知情意行”结合的计算机教育在丰富课后服务的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普资源,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教科书中的科学内容,能够助力教育双减。我们可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创作科普作品,如老少兼宜的原创科学绘本,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科普活动和科普研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第六,各地科协可以组织优质科普专家和优质科普资源,建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广泛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中小学校,与学生们面对面讲述并交流科学故事、科学家故事,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的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故事,鼓励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励他们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第七,将具有流行性的歌曲与科普教学结合起来,把化学科学、人文历史、周边故事、歌词底蕴串联在科普教学里,增强科普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不仅能够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还能提高科普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正确的科学观,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第八,在信息时代,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掌握的技能似乎越来越多。要想办法在减轻孩子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让孩子学到更多科学知识。通过科学漫画,能够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让原本必须通过教师讲解的知识,变成孩子可以自学的科学漫画,让拥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孩子都有机会轻松学习。

  第九,科学教材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高质量科普作为支撑。目前教材的资源来源,最常用且可靠的是经过精细打磨的大百科全书、词典等,此外,是行业统计文献、专业论文,专业人士写的教材和专著等。科普类作品虽然也有参考,但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更新等问题。一方面,在教育“双减”中,不应该被减的科学及科普教育要做好“加法”,然而教材承载力有限,需要有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共同承载科学和科普教育的功能。

  另外,有专家呼吁科普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从而有力调动科普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科普工作者成为进一步助力科普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论坛工作坊环节3位中小学一线科学教师作了线上报告:北京市和平里第九小学王澎《馆校结合促跨学科融合实现科学教育加法》,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张勇老师《浅谈科学家精神、爱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居仁镇中心学校赵春荣老师《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专委会召开了秘书处工作例会。在副秘书长、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褚建勋教授的主持下,杨多文秘书长在线做了2023年专委会工作总结,张军霞常务副秘书长宣读专委会五周年TOP10通告和原创K-9分级优秀科普书目通告。与会人员重点讨论了专委会2024年工作计划,在继续做好常规工作之余,2024年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以强化专委会工作的主导性和显示度:

  一是结合“世界读书日”,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科普出版界以及热爱科普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梳理我国原创的优秀少年儿童科普读物,完善“原创优秀K-9年级分级科普书目”,并加强推介宣传。

  二是联合有关单位,策划并开好专委会年会,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团结科普界和科学教育界等热心科学普及与教育界同仁共同研讨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教育。

  三是进一步挖掘专委会TOP10品牌内容、品牌活动潜力,整合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助力教育“双减”工作。

  (马娟娟 撰文 高瑞 摄影)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