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科普教育论坛暨“粤科普”平台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2年5月21日,第五届中国科普教育论坛暨“粤科普”平台研讨会(简称“论坛”)召开。论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主办,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承办,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盟、广州科普联盟、深港科技社团联盟、深港澳科普联盟和广东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简称“协会”)理事长周忠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协会副理事长兼专委会主任委员汤书昆,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王玉平,专委会副主任李树英、徐海,专委会委员刘青松、白欣、路建宏、马传思、龚志民,广东省科协事业发展中心郑文丰等出席会议并发言。论坛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在深圳市科学馆举行,线上在腾讯会议室举行。论坛包括三个子论坛,分别由广东朗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专委会副秘书长杨培仙,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协调员卢琴飞主持。论坛一(9:00—12:30)的主题是:“粤科普”平台助力科普产业研讨会;论坛二(14:00—20:30)的主题是:科普产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论坛;论坛三(13:00—18:30)的主题是:世界地质公园科普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

  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山西、安徽、甘肃、云南、湖北、湖南、辽宁等省市46名科普领域的专家教授、行业大咖、科普基地代表先后分享了38个项目专题。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信息量大,报告时间长(有兴趣聆听者可访专委会网页回放),线下听众近50名,在线听众3800多人次,而且一直热度不减。

  周忠和院士指出,科普产业未来可期。首先,需要进一步界定科普产业概念,要充分认识市场机制对科普工作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科普工作的源泉,需要调动科普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科普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其次,要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加强科普产品、科普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考虑科普工作公益性的特点,将产业化与公益性结合。

  汤书昆教授指出,“双减”背景之下,应将前沿科技资源与创新型素质教育相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尹传红副理事长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普教育的实施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将科普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王玉平研究员指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56%,2025年目标是公民科学素质全国达到15%,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全民参与和科普产业化。新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科普产业化提供了政策支持。科普产业化前景辽阔,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先行示范区,在科普产业化的发展也是先行先试,机遇与挑战并存。

  郑文丰表示,为提升广东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科技创新强省相匹配的科学普及强省,正式启动“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广东省各类科普资源与科普人才,以优质高效的科普服务,引领科学教育新标准,打造权威的科普传播新阵地,构建权威性、科学性的国内一流的数字科普公共服务平台。

  与会专家围绕科普产业的探索与发展等话题开展高层次科普工作交流、分享前沿性、突破性成果。立足湾区,面向全国,探寻科普产业化发展新思路。探讨了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培养出真正满足科技普及与传播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科普基地代表及校方代表还就当前科普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并对未来科普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来自国家地质公园的代表通过地质公园科普的实际运用案例交流学习,探讨科普+旅游、科普+教育板块的生态资源联动,加强科技志愿者交流,创新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打造自然学校科普品牌建设和科普产业培育工作,创新科普产业全域发展模式。

  科普工作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坛为建设“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宝贵建议,将助力官方引导、全社会参与的重要科普平台建设,通过法律规范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推动科普事业向纵深发展。

  (莫晶  撰文/摄影)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