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奥秘系列多媒体产品创意”沙龙在京举行

  为了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助力创新发展,9月10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京举办了“材料的奥秘系列多媒体产品创意”沙龙。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出版界、读书界专业人士近20人参加了沙龙活动。沙龙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时代华文书局和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协办。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服务部主任杨槐馨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守国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数字中心主任张燕翔副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原科普部于相龙和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讲师陈征等五位材料学科和传播学科相关专家应邀做了主题发言。

  一切宏观行为都由其微观结构决定。杨槐馨老师以蜂窝不粘锅为例,解析了其中所富含的材料成分、原子结构、微结构多尺度结构问题及其和材料宏观性能间的关联。并进一步讲解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中子源在材料多尺度结构解析中的重要作用。

  王守国老师从PC机芯片的发展脉络出发,提出可绕开半导体芯片,研究磁性芯片,以突破半导体芯片卡脖子的困境,重点介绍了自旋电子学材料及其器件发展的可行性。

  张燕翔老师在线分享了基于磁流体的互动科普微视频展示作品案例。磁流体中的磁性微粒是纳米尺度的,磁流体在磁场下会产生奇妙的造型变化,因而具有巨大的艺术潜力。他提出基于磁流体的互动式科普创作的五种思路,呈现了缤纷的科普作品。

  于相龙老师从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简要介绍了力学超材料的发展脉络,及其前沿性研究动态。融合自然材料特性,研究开发新型智能化可调的超材料体系,通过结构单元的特殊设计,模拟自然材料的许多性质,还可以实现许多自然材料所没有的,新颖的力、热、声、光等调控功能。例如人工电磁超材料,可以实现隐身等功能。

  陈征老师指出公众的注意力资源稀缺,全民的注意力有限,而做内容输出的平台在不断的增加,公众注意内容平台的时间是以秒计(3~5秒)的,因而在制作科普内容时要有关键的符号,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微视频一定要从实际的场景出发,小切口,有趣味,变“向酒里掺水”为“向水里掺酒”,而且要短小精悍。

  著名发明家、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张开逊研究员,以发明家的视角对材料科普创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指出构成物质世界的三个基石——材料、能源、信息——都是人文的存在,因而应从材料的人文意义来设计材料科普创作,以摆脱材料学科的藩篱,从而自然地将材料与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材料关乎每个人,可以为不同的人群制作,也可以为学校教育资料,也可以推荐给大型科学节目选用,为科技节目策划有档次的内容。从历史学家划分时代来看,材料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要让人们了解到,在60年代时中国的芯片并不落后;文化产品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有深刻的东西才会有价值。可以讲铁器时代铁元素的故事,将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结合起来。老一辈物理学家彭桓武先生告诉我们:“大自然无比诚实,又无比浪漫。”希望能把这些理念在作品中反映出来。总之,材料科普创作是科普教育很好的抓手,前景广阔,值得科普作协组织力量来做。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少儿科普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副总编辑余俊雄编审,中国材料研究会科普部秘书长魏丽乔教授,时代华文书局总编辑宋启发编审等专家应邀参加了沙龙活动。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