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河 南淝河在行动

——第一届淝水论坛

  讲座简介(以论坛议程为序):

  第一阶段

  合肥市水资源与水安全

  合肥市为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城市。水资源主要为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市域范围内河川径流量少,年际分布不均。北部江淮分水岭两侧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南部沿巢周边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性缺水。随着合肥市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空间格局扩展,区域用水需求增大,用水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将是未来一二十年合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面 临的主要问题。

  张正东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工程运行、水库防汛、城市供水安全等管理工作。

  行走南淝河的思考

  报告介绍了南淝河概况,定位和特点,针对南淝河水质污染,政府采取的措施,通过行走南淝河活动,进一步发现南淝河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张玉树 理工硕士,安徽国基通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有模式识别及计算机图形学,基于GIS平台上的高空远距离数字云台森林防火指挥决策系统;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高速道路团雾车辆防撞安全预警系统。现从事水环境治理,生态驳岸技术产品的研发,生态智慧河道解决方案。获得国家专利35项,产品进入国家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获安徽省建设厅、水利厅、经信厅、科技厅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证书。

  文化视域下的南淝河

  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河流的生命问题,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态,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味象征意义。

  合肥是座水城,因水而兴、伴水而旺。南淝河穿过整个合肥城,这样的河流自然文化,某种意义上就形成了城市的某些文化特征。 南淝河历史记载自三国开始至今已有数千年,孕育了合肥的文明与发展,记载和传承着这座城市的风俗,以及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母亲河的功能今天正在悄然变化。永不改变的是,这座城市奋斗不息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陆琳 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安徽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评论家学会会员等职。专业领域为文学、文化,传统文化等教学科研与传播。

  河流生态系统安全构建

  报告介绍了河流生态安全体系主要构建、威胁河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围绕影响河流生态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河流源头水土保持林的布局与营建、河流可能面临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种类与消停、河岸生态过滤带植物群落物种的选择与配置、河流水底荒漠化的生态修复、静水区河床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河流生态系统需水量如何调控与维持、河流生物多样性(湿地植物、湿地动物、鸟类等)如何提高等作概要汇报。报告认为,水体的管理要放在一个完整的流域生态系统来管理与保护;在生物圈里,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应被看作是一完整的立体空间,每一个空间都应该有相应的生物所属的生态位,且它们均应被看作是完整生态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组分,在生态意义上,它们的价值是均等的。

  夏尚光 生态学博士,安徽省林科院生态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气候学、植物学、森林培育与新品种选育、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获得“一种降噪型城市森林配置模式”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项、安徽省级科技成果6项,选育刺槐良种1个,制定地方标准10项,出版著作《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安徽省森林生态连清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3部。

  守护母亲河 创客在行动

  开展“守护母亲河 创客在行动”活动,动员包括青少年在内最广大的社会力量,对哺育我们生产生活的母亲河进行长期的水样采集分析,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可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水样采集分析,是一项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工作,整个监测记录过程可长达一年甚至更久,青少年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可培养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世界拓展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打下基础。报告中介绍“守护母亲河创客在行动”活动的主旨、活动意义,水样采集分析的组织方案、实施过程、最终评价标准,可作为青少年校外微科研活动的范本予以推广。

  程曦 电子工程博士。中科大精准成材实验室副主任,景鉴量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青年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主持设计安徽省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鹏远住工节能办公楼”获得住建部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拥有多项设计专利,“迷你生态预制树屋”设计获得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2013年起投身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创客教育、科技创新课程开发、智能教具研发、研学旅行教育课程、青少年户外教育营地规划、STEAM教育课程研究、POL教学模式研究等发展方向。任多所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辅导员,学生多人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安徽及合肥赛区一等奖,皖新教育杯”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发明大赛一等奖。

  第二阶段

  人工诱导下的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污染修复技术

  黑臭及富营养化水体的主要根结在于外源污染的持续进入和内源污染的不断释放。目前大部分的污染水体都已经实现了外源截污。如何减少内源污染释放带来的水质恶化及清淤带来的后续处置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报告主要从内源污染控制角度出发介绍在水质改善、底泥修复和群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以期在河湖生态修复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王志斌 环境工程博士,中科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黑臭水体及富营养化河湖生态修复技术。申请专利6项,授权2项。发表国内外论文10余篇。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2项。主要从事水体修复技术研发,推广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日本的环境教育与公害诉讼

  日本的环境教育和公害诉讼对日本环境保护的影响极为重要。本报告主要介绍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公害诉讼的制度以及典型的公害诉讼对日本环境保护的影响。

  牛志奎 教育学博士,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聘教授,中华教育改进社秘书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指导教师,国家留学基金美国戴顿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北 京师范大学985基地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内蒙古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日本上越教育大学研究员、日本仙台大学教授。著作有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法学》,国家级校长培训教材《中小学危机管理案例与实务》《东亚学校教育》;译著有《重塑教师教育》《教学策略》《日本劳动法》等;有多篇中外文学术论文。

  巢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的生态农业和蓝藻资源化利用技术

  蓝藻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巢湖蓝藻水华 大规模爆发,与农业面源污染密切相关。利用圩区的水稻田湿地系统,推广稻虾轮作、稻鸭共作,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一半,以蓝藻有机肥替代化肥,稻田虾沟和水渠水质可达四类。我们关注蓝藻堆肥和厌氧发酵综合技术,尤其是筛选藻毒素降解菌、提取藻蓝蛋白等技术。这些技术在环巢湖的庐江北圩和肥西紫蓬镇地区达到应用,规模超过一千亩。蓝藻的资源化利用和构建生态农业,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李玉成 生态学博士,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安徽省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近期主要研究小流域内污染物质分布、迁移和转化与环境预警。在巢湖流域富营养化防治和蓝藻综合利用方面具有相当地位。

  合肥历史古迹斛兵塘生态修复启示

  人类活动使得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排入水体,导致原先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丧失,大量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和悬浮物及其富营养化后水体藻类沉淀于河道及其湖底,形成了黑臭等各种复杂成分的淤泥覆盖在原先的底泥(基泥),阻碍了基泥中原本的土族菌种的存活与呼吸,无法对河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使河水自净能力无法恢复,水环境恶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得的生物链断裂。因此,历史悠久的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关键是控源截污、基质改良和构建良好的生境环境,在此基础上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安装生态浮岛、放养水生动物等方可维持长久的水质净化效果。

  崔康平 环境工程博士,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水处理技术和工程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水环境污染修复、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重污染滞留黑臭水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特别提醒:

  论坛在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学术会议中心一楼大报告厅举行。外单位车辆进入校区只能从宁国路合工大西大门或西侧门进入。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