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TRS_Editor><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57698.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57698.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理学导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希庭 郑涌 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张廷凯(总编辑助理)</p>
<p> 简介:本书是国家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材,从当代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整合的观点来阐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在结构上,本书由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和历史,心理的起源、心理的生物与环境基础、毕生心理发展及各种意识状态,动机与注意等心理倾向,感知、记忆与思维等心理过程,智力与人格等心理特征这五大部分构成,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心理学的性质、心理现象的实质及个体心理的主要方面。</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52835.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52835.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奥苏伯尔 等著 佘星南 宋钧 译 邵瑞珍 皮连生 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张廷凯(总编辑助理)</p>
<p> 简介:“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基于这个理念,奥苏伯尔创立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知识教学,相应的,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了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进行准确界定和把握,奥苏伯尔为我们厘清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区别。</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68055.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68055.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学》(第七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道俊 郭文安 主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韩华球(文化教育编辑室) 仝梦冉(学前教育编辑室)</p>
<p> 推荐语1(韩华球):</p>
<p> 之所以推荐本书,理由如下:(1)思想先导: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求体现主体教育思想;(2)定位高远:特别注重教育的思想理论中诸种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用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梳理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的观点;(3)底蕴丰实:反映历代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智慧和大趋势,具有作为教育基础理论应保持的相对稳定的可靠性;(4)与时俱进:积极更新理念和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需求,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p>
<p> 推荐语2(仝梦冉):</p>
<p> 这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一本持续畅销近40年的教育学教材,并入选全国十大畅销书(文教类)。该书销量之多,创造了中国教育学教材史上的一大奇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典性的公共教育学教材。该书由著名教育学家王道俊、郭文安教授联袂主编,教育学界知名专家共同编写。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63810.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63810.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理学简札》(上下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潘菽 著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化学编辑室</p>
<p> 简介:本书作者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采用札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学史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全面梳理了中外心理学理论、学说、流派,勾勒了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新的研究成果,并着重阐述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想。书中标题由编者从原书稿的每条札记中选择或提炼而成。</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66642.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66642.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与教的心理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连生 主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化学编辑室</p>
<p> 简介:本书是一本供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公共课使用的教材。20世纪60至70年代,心理学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出现了所谓认知心理学革命,二是教育心理学中出现了专门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支学科—教学心理学。这两件大事与教育理论及实践关系密切。前者表明: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已从研究人的行为转向研究人的认知。心理学着重揭示构成人的能力的知识本质及其习得过程,从而出现了新的知识观、技能观、智力观和新的学习论;后者表明教育心理学家已从孤立地研究学习,转向研究课堂环境下的学与教活动,而且把教师的行为、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心 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此出现了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新的教学论,本书正是反映这种变化的著作。</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71908.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71908.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学教学论──当代教学论的几个问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斯卡特金 主编 赵维贤 丁酉成 等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化学编辑室</p>
<p> 简介:本书是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等人集体编写的,书中坚持教育学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社会经验,离开传授社会经验也就离开了教育学观点。传授社会经验同传授知识的不同之点是,前者对教学本质的看法比较全面,后者是片面的。传授社会经验不单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由教养、教育和发展构成的社会经验。本书根据这种根本观点,分别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70090.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70090.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生认识论原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瑞士]让·皮亚杰 著 王宪钿 等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商务印书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化学编辑室</p>
<p> 简介:让·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都有精湛的研究。本书是作者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他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而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是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同时,他认为发生认识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跨专业性质”。</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82305.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82305.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理群 刘铁芳 编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向导(学前教育编辑室)</p>
<p> 推荐语:做教育必须了解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中国的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推荐钱理群老师的这本《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本书共分为三辑,分别为:(1)乡村教育:问题与出路;(2)乡村教育:被遮蔽的文化世界;(3)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每辑选十一篇文章,所选文章以“乡村文化和教育的重建”为核心展开。从现象、问题到观点、解决方法,本书较系统和立体地呈现了当前乡村教育和乡土文化的状态,表达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展示了实践者的行动力和面临的阻碍以及困境。书稿以宏观、大视野的思路使读者认识到:乡土文化和乡村教育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每一个人。本书选文的作者几乎遍布涉及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各个领域,体现了文化包容的精神,客观上也使本书可以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乡村教育和乡土文化的现状和整个社会对它的认识与思考。</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85924.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85924.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代教育心理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 琦 刘儒德 主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吴成军(生物编辑室) 化学编辑室</p>
<p> 推荐语(吴成军):本书是教育工作者必读的好书,也是教材编辑应该认真学习的好书,本书是众多教育心理学中的精华本,特别值得刚开始进入教育部门,也是刚开始进行教材编辑的老师们阅读的好书。</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83357.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83357.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教育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类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培青 主编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李云峰(质量管理部)</p>
<p> 推荐语:这本书将教育融入历史,从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谈到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通过对传统教育发展史的介绍,拓展到对当下教育的启示。作为以教育类图书出版为主要业务的人教社一员,不管之前是什么专业,都应该对教育有所了解,而了解教育,就应该从教育的源头开始,从《中国教育史》开始。</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92987.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92987.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代课程论》(繁体字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启泉 著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化学编辑室</p>
<p> 简介:“充分地利用相关科学的各种方法,去多角度地研究教育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样,对于每一个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更为核心的课题,或许是以教学实践为对象进行的种种研究,这个领域就是教学论(课程论)研究。”这是作者在本书中阐述的首要观点。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在教育问题上,尤其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问题上,中国和国外许多国家存在着诸多共性部分,他提出:“我国理论界应尽量研究西方教育和我国教育的共性部分,以利于汲取新的思想养分,促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撰写而成的。</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794175.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794175.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学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秉德 主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苏丹兰(报刊社)</p>
<p> 推荐语:这是求学期间教育学学生必读书籍,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基础读物。</p>
<p> 简介:李秉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在他即将80岁之际,由他主编的《教学论》一书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在他数十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完成的。该书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论体系,在国内外教学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短短几年内,已重印十多次,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并获得省部级奖励。</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803971.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803971.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瑞士]让·皮亚杰 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文化教育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秦光兰(学前教育编辑室) 陈力(英语编辑室)</p>
<p> 推荐语(秦光兰):本书详细论述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的关系,所有学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读。</p>
<p> 简介:让·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但正由于其理论之典范,人们往往忽视了追溯皮亚杰思想的基础和形成过程,以为他的思想借力于其生物学基础。其实,在他光辉的学术道路上闪烁着无数先贤带来的思想火花,其学术之路也深受时代变化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关键。本书由“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两部分组成,分别成书于1965年与1935年。时代背景的变化让我们能从历史的角度把握皮亚杰学术之路,同时书中的内容更向我们阐释了除自身生物学基础以外,他是如何在思想上深受卢梭等伟大教育家影响的。</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807495.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807495.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研究方法导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威廉·维尔斯马 [美]斯蒂芬·G.于尔斯 著 袁振国 主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化学编辑室</p>
<p> 简介:作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阐释了研究过程中从选题到研究工具的所有核心问题。重点讲解了研究问题的基本范式、最新文献的引述、恰当研究设计的选择,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其中,对定量和定性研究设计作了详细讲解,对测量、抽样和统计方法等研究工作和手段问题也进行了介绍。</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812839.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812839.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边的小豆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黑柳彻子 著 赵玉皎 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刘峰峰(学前教育编辑室)</p>
<p> “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p>
<p> 推荐语:读了这本书会发现学校的样子原来是很多样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小孩子也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美好和潜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耐心地陪伴他们慢慢成长和发展。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和充满焦虑的社会,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一丝清凉、一丝坚定,让我们向着教育的理想一步步不停歇地走下去。</p>
<p> 简介: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819279.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819279.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山学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A.S.尼尔 著 王克难 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新星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耿悦(职业与成人教育编辑室)</p>
<p> A.S.尼尔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夏山学校创始人。</p>
<p> 推荐语:这是一本英国现代儿童故事集,可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教育体验,碰撞我们一直以来对教育的理解和观点。书中描述了发生在夏山学校的故事,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自由精神,主张唤醒孩子们热爱学习和美好向上的心灵。夏山学校的教师们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孩子生来是聪明的、现实的,给他们自由,尽可能地发展各自的潜能。“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它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本书1960年出版后,迅速在全球掀起持续不断的“夏山热潮”,各个国家、各个肤色的儿童纷纷前往夏山学校就读。</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824042.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824042.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养是一种可怕的发明:解救现代直升机父母的亲子关系人类学》(繁体字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艾利森·高普尼克 著 林楸燕 黄书仪 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大写出版(台北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周丹(媒体宣传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语:本书是台东大学的一位老教授极力推荐阅读的。</p>
<p> 简介:艾利森·高普尼克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及哲学委任教授。她是研究儿童发展与学习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援用最新行为发展科学与演化研究,这位当过母亲、现已升格为祖母的科学家高普尼克深入讲述及探查孩童的学习内幕。比如:孩子不同的“玩”法可能看似没有目的,却能触动与引爆他们未来独特的偏好与自信;比起阅读知识型书籍,看更多“小说故事”的孩子则可能更具假想他人的能力,长大后能成为更具备心理学家能力的成人。“照顾你的孩子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形塑他们成为某种特定的人。”</p>
<h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W020190201352916827120.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201352916827120.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朱迪斯·哈里斯 著 张庆宗 译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人:周丹(媒体宣传部)</p>
<p> “这本书有两个目的:第一,改变你认为孩子的人格—过去叫做‘性格’—是由父母塑造而成的看法;第二,告诉你孩子的人格是怎样塑造而成的。”</p>
<p>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p>
<p> 推荐语:这本书对于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父母在儿 童成长中的地位有新的见解。简单说,作者认为:同伴、社区等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有的时候不必那么紧张于对孩子的教养。</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