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政局跌宕,战争频仍,教科书编写受时局影响巨大。中华民国的建立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教育开始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白话文革命,适应新学制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使教科书编写呈现出竞争、兴盛之势。馆藏民国教科书约13, 500册。部分教科书简介如下:
①商务印书馆版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中小学教科书出版社之一。在其“出版不辍,奋斗不止”企业精神的引领下,无论是书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还是日寇的毁灭性轰炸,都挡不住它发展的步伐。
1932年1月29日,侵华日军炸毁了上海商务印书馆。面对百般艰苦,商务人坚持“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精神,迅速编辑出版了复兴教科书。本书是商务印书馆编写的科目和品种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套教科书。
②中华书局版教科书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伊始,中华书局即在上海成立。出版物以“养成中华共和国完全国民”为宗旨,一跃而成为以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兼印各类书籍的重要出版社。一度与商务印书馆并驾共领教科书出版之先。
③开明书店版教科书
开明书店建立于1926年,虽然经济实力不强,但人才济济,社会影响力位居前列,一度成为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足鼎立的出版社。
④正中书局版教科书
正中书局创办于1933年,是国民党官办的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政治读物、中小学教科书及参考用书。
⑤国立编译馆版教科书
国立编译馆1932年成立,直属民国政府教育部。所编撰的中小学教科书作为“国定本”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占据了1940年代主要的教科书市场。
⑥星星之火——革命根据地教科书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但仍坚忍不拔地进行着文化求索,所编印的中小学教材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础教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战火纷飞,生存环境艰苦卓绝,但仍能从简陋的印本中看到昂扬的激情,求知的执著。许多教科书编排精心、知识实用,其中的上乘之作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编写教科书的蓝本。
⑦大家小书——著名学者的教科书情结
早在1906年,著名的维新派领袖严复就指出:“最浅之教科书法,必得最深其学者为之”。民国时期,大学者为小学童编写教科书成为教科书出版业中的普遍现象。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30年起即与上海开明书店合作,编写了多套英文教本。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民国初期就开始参与、主持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要职。
胡适(1891-1962)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胡适关于中学国文教学的见解早在1920年代就被写入国民政府课程标准。
吕思勉(1884-1957)中国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初期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从事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出版。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钱君匋(1907-1998)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历任上海市书协、美协常务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
⑧海外情结——华侨课本
华侨在南洋办学始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国内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以及新加坡的上海书局等出版机构,依照国内课程标准,结合华侨的生活实际,为华侨学校编辑出版了中小学各科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