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EDUCATIONAL RESEARCH

教育科研EDUCATIONAL RESEARCH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材研究

【好文共赏】马敏 || 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中,编写一套高水平的历史教材尤为关键。以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蓝为总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承担了这份历史的重任。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数百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核,于2019年9月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和海南6个省市率先使用,这是我国教材编写史上从未有过的开创之举,意义十分重大。

  一

  “吹尽狂沙始到金”:精益求精编写教材

  21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和使用原则,各地使用的教材自主选择,各有其特点,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在教材的思想导向和内容的科学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党的十八大之后,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材建设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基础教育教材进行了顶层设计,决定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的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它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的相关委员会。国家教材委下设国家教材局,负责统筹教材建设和编写、审查相关事宜。同时,设立了政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11个专家委员会,作为直属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学术性组织,从而为教材统一编写和审查提供了组织和学术保证。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工作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启动和开展的,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很高的权威性。为了保证教材编写的高质量,在国家教材局的统一领导下,于2017年8月设立了专门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编写组成员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高中一线教师。在教材编写组成立的同时,为了加强教材审查工作,还同步设立了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其他相关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指导组,对教材编写进行指导。两套班子同时进行工作,编写与指导同步交叉进行,其共同的目的就是要全力以赴编写出一本既符合国家需要又符合高中教学实际的优秀历史教材。

  作为这套教材主要审核专家之一,笔者深知编写组成员在两位总主编的带领下,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进行教材编写。从2017年接到编写任务,到2018年9月初稿形成,总共只用了大约一年时间。初稿完成后,随即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审查。历史专家委员会除专家个人认真审读外,还召开了数次专委会会议进行会评,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使教材日臻成熟。根据个人不完全统计,除编写组召开的不计其数的编写、改稿、统稿会议,仅审读专家参加的指导、审读会议就有12次之多,参会专家近200人次,处理各类审读意见和建议数千条。这些审读意见和建议包括教科书结构、内容、表述方式、标点符号、图片呈现等各方面,具体入微。在教材成稿后,2018年10月至12月,教育部又安排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宁夏等11个省(区、市)开展教师审读、试教等工作,涉及157所学校、576名教师、近1.2万名学生。其间编写组成员还分头到试教学校直接听取试教试用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同时,国内数十位中国史和世界史教授、专家及多位有关省市的历史教研员也认真审读了统编历史教材,提出了他们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在广泛听取上述意见和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编写组成员对教科书内容又进行了反复修改,反复句读。最终于2019年6月初将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彩色样书送交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审查。该年6月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会议对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进行了最后审查,正式批准了这三科教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古诗有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高中统编教材产生的过程不难看出,与同类教材相比,这套教材最大的不同,便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中的国家意志和国家事权,同时又集中了广大学科专家和一线中学教师的集体智慧。辛勤付出必有回报。尽管可能还存在内容过多、教学时数相应不够等问题和不足,但相信如此集众人之智慧,经过反复琢磨、修改而成的教材,应当是高质量的、权威性的精品,应该能够担负起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

  

  “万紫千红总是春”:统编教材亮点纷呈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以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为标志的“四新”时代,其中,新课标的制定尤为关键,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这套统编历史教材便是严格依据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编写,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具有突出的特点。

  (一)就体例而言,其特点可概括为“一纵一横,一简一繁”与“点、线、面相结合”

  所谓“一纵”,即以通史体例呈现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通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下册为世界通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外历史纲要》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规定作为必修课教材,是每位高中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所谓“一横”,即以专题史形式横向展开的选择性必修三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其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政治史角度分别讲述中外历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从社会经济史角度分别讲述全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从文化交流史角度分别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历史。三门选择性必修课教材供高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要而选择使用。

  在教材编写中,《中外历史纲要》大体贯彻“简”的原则、“通”的精神,删繁就简,详今略古,既不“厚古薄今”,也不“以古非今”,着重勾勒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阐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要人物和事件给予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思维和横向比较的能力,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主线与概貌。三门选择性必修课教材则是在必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面,由“简”而“繁”,让学生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不同角度分别深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繁”,并非指知识的“繁”“难”,而是指相对于《中外历史纲要》而言,在历史内容的介绍上更为具体,有更多的历史细节,面也更宽,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去认识丰富的历史面相。“点、线、面相结合”,既是教材结构的特点,也是教给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需要。“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史事,“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关照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点”与“线”的延伸、扩展和提升。相对而言,必修的《中外历史纲要》更侧重历史的“点”与“线”,三门选择性必修课则更侧重历史的“面”。总的目的,是给高中学生提供一部通史与专史相结合,史纲与专题相配合,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既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又具有可读性和适用性的高质量历史教材。

  (二)就内容而言,统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可概括为“两个统一”与“四个突出”

  “两个统一”主要指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关键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则是要恰当把握学术性与知识性的“度”,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提高知识水平、扩大知识面,做到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在内容选择上,既要及时体现我国历史学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如“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中国考古新发现等,又要尊重教材沉淀学术共识的特点,着重介绍那些比较成熟和取得公认的学术成果,并且以准确无误、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学生,避免过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四个突出”,则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材编写的根本遵循,必须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方方面面,贯穿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本教材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使历史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也是学习历史的一把钥匙,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历史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二是突出中国视角。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历史教材归根结底是为中国的青少年所编写的,其目的是要让青少年真正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因此,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固然要学习世界历史知识,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但又需要从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观察世界、讲述世界历史,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应从本国本民族出发,坚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原则,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智慧。从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出发,本教材在历史叙述中既全面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

  三是突出“人民中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本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能够打破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传统史学狭促格局,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立场,从“君史”到“民史”,以中华民族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为主线,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既总结历朝历代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又着重介绍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各种发明创造、相关农民斗争和起义,旗帜鲜明地宣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史观。教材中共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以及包括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在内的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想象力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

  四是突出历史核心素养。这套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与以往“一纲多本”教材的最大不同,便是确定了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和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五个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学科本质的根本体现,史料实证是学科训练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历史价值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通过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因此,如何将历史核心素养同历史叙事和历史分析密切结合,做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便成为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关键。本教材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较好地诠释了历史核心素养诸要素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是要通过教学实践真正落在实处,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与素质。

  

  “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教材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教育又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统编历史教材在历史教育和“立德树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教育。关于如何学习和理解历史,如何加强历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已为我们指明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根据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要真正达到学史明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总体目标,在教学过程还须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走过道路的真实记录。因此,我们必须敬畏历史、尊重历史,而不能随意丑化历史、歪曲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是打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重构历史”的旗号,任意改变历史,“戏说”历史,通过否定“老祖宗”,否定历史正面人物,从根本上否定我们的民族、否定我们的国家、否定我们的文化。

  历史既不能任意选择,也不容随意割裂。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文化自信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正确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正确的史观把握历史、解释历史,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和严肃性,对历史及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后人留下一部信史。

  (二)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延绵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崇尚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情怀,等等,皆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精神之源、民族之魂,必须加以继承和弘扬,用以培养青少年的浩然之气和优秀品质,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使之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中国近代历史,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

  今天的中国直接来源于近代中国,近代史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关键是要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因落后而挨打的苦难经历,了解近代以来各派政治力量都曾尝试过以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于危亡,实现民族复兴,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我们最根本的优势。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四)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增强“四个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没有比较就没鉴别,没有对照就不了解历史进步的尺度。必须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历程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必要的世界历史知识,学会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明的互鉴,明了世界发展大势,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历史发展离不开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到明代郑和的七下西洋,中华文明历来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今世界,国际化、全球化仍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在世界整体历史发展中的位置,使学生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能够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将中国视角与全球视野相结合,加强中外历史的比较与互鉴,学会欣赏其他文明的长处,从不同文明中吸纳有益的成分,培养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自觉参与营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更多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历史教育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以国家统编历史教材的使用为契机,高度重视历史的育人功能,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落在实处,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千千万万栋梁之材。

  (作者马敏系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专家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历史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 洁

  微信编辑:郭晨跃

  监  制:余宏亮

  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6期。

下一篇: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学校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