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 书名: 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 编著:郭德俊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 丛书:
  • 开本:32开
  • ISBN:7107191349


天猫旗舰店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涵义

二、动机的特征

三、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 动机研究的发展概况

一、动机研究的哲学与生理学基础

二、动机的早期研究

三、动机研究的近代发展

四、动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动机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一、动机研究的主要途径

二、动机研究的模式

三、动机的评价

第四节 动机研究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

三、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五、年龄特征与学习动机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二章 早期的动机理论

第一节 需要理论及其应用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二、需要的种类

三、需要的理论

第二节 强化理论及其应用

一、强化的一般概念

二、强化的理论

第三节 期待价值理论及其应用

一、期待的涵义

二、期待价值理论

三、期望价值理论对教师的启发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三章 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第一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基本概念

二、重要的归因理论

第二节 归因研究的综合模型

一、原因知觉与原因维度

二、影响归因的因素(归因的前因)

三、归因的后果

第三节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归因与教育的关系

二、引导积极的归因方式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四章 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

第一节 内在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内在动机的定义

二、内在动机的测量

三、内在动机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决定及激发策略

一、自我决定的性质

二、支持学生的自主行为的积极结果

三、创建自主性的课堂

四、对支持学生的自主性的批评

第三节 胜任力及激发策略

一、胜任力的理论

二、增强学生的胜任力的策略

第四节 兴趣及激发策略

一、兴趣的性质

二、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五章 提供诱因与奖励

第一节 外在动机的一般概述

一、什么是外在动机

二、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关系——折扣性原则

三、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相对作用

第二节 外在动机的理论基础

一、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强化学说

第三节 课堂环境的设置:目标奖励结构

一、课堂目标奖励结构

二、目标奖励结构所激发的三种动机系统

三、目标奖励结构对成就的影响

四、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节 外在动机在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一、正确运用奖励

二、慎重使用惩罚

三、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六章 设置恰当的任务目标

第一节 目标的一般概述

一、目标与目标设置

二、目标的类型

三、目标的动机作用机制

第二节 目标设置的理论与研究

一、主要理论观点

二、目标设置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三、高绩效循环模型

第三节 目标设置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一、目标设置的原则

二、目标设置的程序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七章 引导掌握目标定向

第一节 成就目标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成就目标

二、理论起源

三、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四、成就目标的类型

五、成就目标与其他动机变量的关系

第二节 成就目标的形成

一、个人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成就目标理论的应用

一、TARGET教学模式

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三、掌握定向课堂结构的设计原则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八章 培养良好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 自我概念

一、自我

二、自我的结构

三、自我的适应功能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我研究的新趋势

第二节 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三、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四、自我效能感的维度

五、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

一、提高学生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干预

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干预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九章 自我调节学习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主要理论

四、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

五、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

六、自我调节学习与其他心理建构的关系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条件

二、策略内容学习指导教学模式

三、策略内容学习指导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评价

第三节 使学生成为自我调节学习者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步骤

二、形成促进自我调节学习的背景

三、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学习策略

四、培养自我调节学习者的教学原则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十章 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社交动机的一般概述

一、什么是社交动机

二、社交动机与学习

三、儿童的社交状况与退学现象

四、社交动机的性别差异

五、社交动机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社交动机的理论基础

一、社交动机的本能观

二、社交动机的学习说

三、社交动机的恐惧一亲和说

四、社会比较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课堂中的沟通:满足学生的社交动机

一、师生沟通

二、同伴沟通

第四节 印象管理:社交动机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有关印象管理的一些问题

四、印象管理策略

五、作为教师如何运用印象管理技术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者题

第十章 情绪与动机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述

一、情绪的定义

二、情绪的种类

三、情绪的机能

四、情绪的大脑机制

第二节 情绪的动力性质

一、情绪与动机

二、主张情绪具有动机性质的理论

第三节 情绪对认知的组织与瓦解作用

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二、情绪作用的理论

第四节 激发适宜情绪的教学模式

一、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二、愉快教育模式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涵义

二、动机的特征

三、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 动机研究的发展概况

一、动机研究的哲学与生理学基础

二、动机的早期研究

三、动机研究的近代发展

四、动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动机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一、动机研究的主要途径

二、动机研究的模式

三、动机的评价

第四节 动机研究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

三、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五、年龄特征与学习动机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二章 早期的动机理论

第一节 需要理论及其应用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二、需要的种类

三、需要的理论

第二节 强化理论及其应用

一、强化的一般概念

二、强化的理论

第三节 期待价值理论及其应用

一、期待的涵义

二、期待价值理论

三、期望价值理论对教师的启发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三章 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第一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基本概念

二、重要的归因理论

第二节 归因研究的综合模型

一、原因知觉与原因维度

二、影响归因的因素(归因的前因)

三、归因的后果

第三节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归因与教育的关系

二、引导积极的归因方式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四章 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

第一节 内在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内在动机的定义

二、内在动机的测量

三、内在动机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决定及激发策略

一、自我决定的性质

二、支持学生的自主行为的积极结果

三、创建自主性的课堂

四、对支持学生的自主性的批评

第三节 胜任力及激发策略

一、胜任力的理论

二、增强学生的胜任力的策略

第四节 兴趣及激发策略

一、兴趣的性质

二、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五章 提供诱因与奖励

第一节 外在动机的一般概述

一、什么是外在动机

二、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关系——折扣性原则

三、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相对作用

第二节 外在动机的理论基础

一、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强化学说

第三节 课堂环境的设置:目标奖励结构

一、课堂目标奖励结构

二、目标奖励结构所激发的三种动机系统

三、目标奖励结构对成就的影响

四、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节 外在动机在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一、正确运用奖励

二、慎重使用惩罚

三、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六章 设置恰当的任务目标

第一节 目标的一般概述

一、目标与目标设置

二、目标的类型

三、目标的动机作用机制

第二节 目标设置的理论与研究

一、主要理论观点

二、目标设置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三、高绩效循环模型

第三节 目标设置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一、目标设置的原则

二、目标设置的程序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七章 引导掌握目标定向

第一节 成就目标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成就目标

二、理论起源

三、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四、成就目标的类型

五、成就目标与其他动机变量的关系

第二节 成就目标的形成

一、个人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成就目标理论的应用

一、TARGET教学模式

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三、掌握定向课堂结构的设计原则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八章 培养良好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 自我概念

一、自我

二、自我的结构

三、自我的适应功能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我研究的新趋势

第二节 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三、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四、自我效能感的维度

五、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

一、提高学生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干预

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干预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九章 自我调节学习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主要理论

四、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

五、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

六、自我调节学习与其他心理建构的关系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条件

二、策略内容学习指导教学模式

三、策略内容学习指导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评价

第三节 使学生成为自我调节学习者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步骤

二、形成促进自我调节学习的背景

三、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学习策略

四、培养自我调节学习者的教学原则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第十章 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社交动机的一般概述

一、什么是社交动机

二、社交动机与学习

三、儿童的社交状况与退学现象

四、社交动机的性别差异

五、社交动机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社交动机的理论基础

一、社交动机的本能观

二、社交动机的学习说

三、社交动机的恐惧一亲和说

四、社会比较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课堂中的沟通:满足学生的社交动机

一、师生沟通

二、同伴沟通

第四节 印象管理:社交动机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有关印象管理的一些问题

四、印象管理策略

五、作为教师如何运用印象管理技术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者题

第十章 情绪与动机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述

一、情绪的定义

二、情绪的种类

三、情绪的机能

四、情绪的大脑机制

第二节 情绪的动力性质

一、情绪与动机

二、主张情绪具有动机性质的理论

第三节 情绪对认知的组织与瓦解作用

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二、情绪作用的理论

第四节 激发适宜情绪的教学模式

一、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二、愉快教育模式

本章主要观点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动机心理学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提供诱因与奖励、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设置恰当的任务目标、引导掌握目标方向、培养良好的自我概念等,适合心理学研究者。

作者简介

郭德俊,1939生于湖北安陆。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班。1980~199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1~1995年任心理系主任。1996年7月至今,任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足动机与情绪。承担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同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项目。在心理学期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主编《教育心理学概论》、《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参编了《普通心理学》、《人类情绪》等。曾获三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和二等奖。曾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和“全国先进教职工工作者”等称号。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从动物的本能行为到人类高级的决策行为都离不开动机,因此,动机心理学家对于什么是动机以及动机的概念或定义,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动机是起动和指导行为的因素,以及决定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的东西”(J.Houston,1985);有的人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还有人认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林传鼎、张厚粲,l986);等等。关于动机,众说纷纭,但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动机的本质特征或涵义。

当代动机心理学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R.Pintrich&D.H.Schunk,1996)。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并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行为。这种原动力从何而来呢?它是由于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的诱因变成为内部的需要,这种需要成为行为的动力,进而推动行为去从事某种活动。例如,对于将要上学的儿童来说,学校是一个外部诱因,在成人的引导下或同龄小朋友的引诱下,儿童对学校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产生了入学的愿望或要求,也就是有了一种入学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的原动力,进入学校学习是他们行为的目标。这就是说,只有目标成为个体的需要才可能成为动机,所以需要是人们行为真正的原动力。对于个体来讲,目标最初可能是不完善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影响,个人的认识、需求的改变,它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