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中庸/中国教育名著丛书

  • 书名: 中庸
  • 编著:  刘兆伟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 丛书:中国教育名著丛书
  • 开本:32
  • ISBN:9787107291067


天猫旗舰店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庸》的教育思想

后记

内容介绍

《中国教育名著丛书:中庸》内容简介:《中庸》“明善、诚身、顺乎亲、信乎朋友、获乎上、民可得而治”,既是儒家所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成圣成贤的实修次第,也涵盖了儒家开物成务、化民成俗的社会理想,将内圣外王融为一体,儒学由此落实到个人的实修和社会的实践中,成为实学而非空洞的理论说教。《中庸》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于一身,在今天仍有其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每章分为原文、评析、译文三部分,评析精当,译文流畅明白,在成书前即作为沈阳明明德学校的教材流通和使用,经历过数千学员的检验,备受好评。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译文

再隐蔽的背道思想没有不暴露的,再细微的违性心理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所以君子独处之时,一定要严谨审慎地以正道行事。

诠评

前句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即人们“不睹”、“不闻”之处之事都要“戒慎”。此句论“隐”、“微”之处都要审慎。隐,是指思想深处。思想深处的意念也不可污浊,千万别以为别人不知道就不是错。自己知道本身就是昭然于世。全凭自觉自律地严格约束、控制自己。久而久之,由自觉自律变而为自由、自然的内心规范,即孔子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养是终生的大事,不能有任何疏忽。再说了,即使隐埋在心底的恶念,哪怕细微的贪心,都是掩盖不了的。只有诚心诚意地修养自己,就是笨拙一些,“虽不中,不远矣”。

名家点评

朱熹: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钱时:自以为隐也,而不知莫见于此焉;自以为微也,而不知莫显于此焉。隐即见,微即显,非二事也,可不谨欤!故又申之曰:谨其独。独即是心之隐微,不睹不闻处。舜之兢兢业业,文王之小心翼翼,吾夫子之颠沛造次必于是,皆谨独之谓也。所以修也,所以为教者也,所以率性而不离于道也。

袁甫:谨独非他,常中而已,不离道而已。非不离也,无可离也,离将安之?

康有为:独者,无人之所也。屋漏如坐大廷,萌念如出皎日。神人卷舒阁辟,经权正变,各因时宜,而其内神明湛然,与天相见,与万灵相接,故渊默雷声,物与无妄也。盖至诚为对天下之本,故以慎独为保性之方。本原一伪,万行皆漓,戒之戒之。人道之基,虽复神圣,先慎隐微也。

第一章之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