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叶圣陶全传(共三卷)

  • 书名: 叶圣陶全传(共三卷)
  • 编著:商金林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 丛书:
  • 开本:16开
  • ISBN:9787107288821


天猫旗舰店

目录

第一章 幼年、私塾、小学时代
一、诞生及家庭教育
二、读私塾与考秀才
三、爱国心的孕育
第二章 草桥中学的学习生活
一、风行一时的“学堂歌”
二、军国民教育
三、结社与办报
四、研读欧美小说
五、报考存古学堂
六、“天才”缘于勤奋
第三章 翘望西蜀风云
一、“老大之中国”的“雄健之少年”
二、寻找“思想明灯”
三、“神州光亮”后的亢奋
四、为苏州“光复”尽“天职”
五、《大汉天声·祝辞》
六、醵资放炮贺新元
第四章 “言子庙”的欣慨
一、敬请袁希洛校长为谋教席
二、“应该自问是不是贡献得欠多”
三、“导儿童于乐为研习之境”
四、“使醇醇诸稚展发神辉”
五、纷至沓来的苦闷与烦恼
六、复劝学界模范为儿童造福
第五章 “痴怀渐醒”后的“决绝”
一、加入中国社会党
二、追随陈翼龙“倒袁”
三、传播“三无二各”
四、重新组建放社
五、“信仰”的失落与回归
六、“二次革命”的伤痕
七、“算来只馀枯寂”
第二编
第六章 从“抄胥贱役”到“在小说里讨生活”
一、难以想象的“抄胥贱役”
二、“浊流”中洁身自爱
第七章 文言小说:走向写实主义的蹒跚步履
一、作了两年又五个月的文言小说
二、“恶婆婆”与“单相思”
三、“人生故事”和“志异”
四、抨击袁氏政权
五、仿效名家名著
六、注重小说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七、哲理小说
八、爱情小说
九、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
一〇、毅然搁笔
一一、批判《玉梨魂》
一二、文言小说面面观
第八章 《新青年》的召唤
一、“空消时日,殊非所宜”
二、遵从父命执教尚公
三、“不减吴中烂醉狂歌之欢”
四、“多事之秋”的“嬗变”
五、“运我灵思与世界学术接触”
六、“提倡新文学之不可缓也”
第九章 真挚圣洁的爱情世界
一、词翰姻缘
二、情逾金石
三、“朝朝暮暮有独哀”
第十章 在第二个故乡──甪直
一、水乡古镇甪直
二、改革“小学作文教授”
三、“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
四、“立教育基础于人生观”
五、“新文学”的探索和尝试
六、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七、“从此做了甪直人”
八、策励徐玉诺写“血与泪的文学”
第三编
第十一章 文学研究会的实干家
一、“半淞园摄影”成佳话
二、与朱自清和刘延陵“结缘”
三、主持文学研究会的日常工作
四、参与主编《文学旬刊》(《文学》《文学周报》)
五、印制文学家明信片
六、创办上海朴社
第十二章 探索新文学发展的途径
一、特别注重俄国文学
二、规范新文学的最高品格
三、述说作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之重要
四、阐释新文学的“二个标准”
五、“为前生注定与文学绝缘的人们着想”
第十三章 开垦新诗创作和批评的田园
一、《诗》月刊的“缘起”
二、回应复古派的诽谤和驳难
三、“岂仅是我们的光荣”
第十四章 “从激昂的反抗到相对的肉搏”
一、“五卅”惨案中的《公理日报》
二、“笑将不复在我们唇上”
三、为“革新苏州”大造舆论
四、主编中国济难会会刊
五、把国民党党证撕得粉碎
六、“清党委员会”的“确凿证据”
第十五章 填补新文坛刹那间空虚的《小说月报》
一、擂响催人奋进的鼙鼓
二、揭橥“写这不寻常的时代”的旗帜
三、寻找“尤见光辉的名篇”
四、兼容并蓄广结文缘
五、开我国现代作家研究风气之先
六、筹组“易卜生诞辰百周年纪念专号”
七、真诚地与“革命文学家”认同 
第十六章 “汇刊个人的新体小说的第一部”
──短篇小说集《隔膜》
一、关注“妇女问题”
二、探究“农民”的苦难
三、“学生问题小说”中“尖儿”
四、小市民灰色卑琐的人生
五、“包围在广大的虚幻里”
六、“写实”与“浪漫”的交融
第十七章 “真不愧为写生妙手”
──短篇小说集《火灾》
一、从俞平伯的题诗说起
二、致力于教育界实况的描绘
三、悲叹乡村的衰败
四、倾诉“孤寂无侣”的烦闷
五、“模型”和“老法子”的惨酷
六、“得了照相的神术”的摄影师
第十八章 开拓我国童话创作的路
──童话集《稻草人》
一、彻底改写我国童话界“言必丹麦”的历史
二、抒写“美丽的童话人生”
三、讴歌比成年人“更神气”的境界
四、“不自觉地融化了许多‘成人的悲哀’”
五、返归“美丽与多趣然”的田野
六、让“恶神”刺破“快乐的人”的“薄幕”
第十九章 展示“广大的社会动态”
──短篇小说集《线下》
一、善于从异域“拿来”
二、激扬改革社会的“血”与“火”
三、悲惨动人的“乡土小说”
四、让作品带上浓重的时代色彩
五、成功的艺术典型──潘先生
第二十章 探寻改革和奋进的道路
──短篇小说集《城中》
一、知识者的“倒流之势”
二、怪诞迷茫的“爱情”
三、“古城”的浊流和“鉴赏家”
四、新的人物 新的境界
第二十一章 “不厌世”和“不厌足”
──短篇小说集《未厌集》
一、“老中国的儿女”的“亮色”
二、应该关进“拔舌狱”的国民党元老
三、做民众最忠实的代言人
四、由讽“人”到讽“世”
五、从“世界革命文学”中汲取营养
第二十二章 “全力描写时代”的“稗史”
──长篇小说《倪焕之》
一、令企盼长篇的读者鼓腹而嬉
二、竭尽全力地描写大时代
三、展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四、“自我反省”与“自我重建”
五、典型化的人物与形象化的主题
第五编
第二十三章 1930-1937年:“革命的普洛文学底友军和源泉”
一、“并没有把冯雪峰的‘解释’看得特别重要”
二、“文章病院”与讨蒋檄文
三、抨击“尊孔读经” 推崇“固有文化”
四、崇尚传统美德 宣传“人粹”
五、赞美“穿‘短打’之辈” 痛斥“学者”
六、“无名的泥土”
七、呼唤“赤热的真诚和明澈的理智”
第二十四章 “降一级”写少年读物
一、童话创作的新探索
二、儿童歌剧《风浪》和《蜜蜂》
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
四、童话集《鸟言兽语》
五、“儿童节”与“儿童年”的忧虑
六、儿童小说集《邻居》
第二十五章 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开明国语课本》
二、“给国文科以科学性”──《开明国文讲义》和《国文百八课》
三、“青年阅读和写作的宝典”──《文心》和《文章例话》
四、旨在培养“欣赏力”的《揣摩集》
第二十六章 抒写社会赤裸裸的现实
──短篇小说集《四三集》
一、大学教育的衰败和没落
二、封建大家庭的解体和飘零
三、陷入萧条和绝境中的乡村
四、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危机
五、封建势力的祀孔和媚日
六、知识分子的退隐和沉沦
七、“乡里善人”的“寿序”
八、中华民族的抗日宣言
第六编
第二十七章 烽火漫天走巴蜀(上)
一、“全家来看蜀中山”
二、“在重庆安顿了十个月”
三、“落单”来到乐山武汉大学
四、任职教育科学馆整两年
第二十八章 烽火漫天走巴蜀(下)
一、创建开明编译所成都办事处
二、重振文协成都分会
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四、安排叶至诚去延安
第二十九章 流亡中的“文心思绪”
一、国统区的“民质”和“鬼趣”
二、被誉为“绝唱”的“抗战词史”
三、“最佳之自叙传”的蜀中书简
四、汇萃“文化人”掠影的《蓉桂之旅》
五、堪称“民国史”的战时日记
六、国文教科书必须“另起炉灶”
七、“四载侨寓弥可念”
第七编
第三十章 1946-1949年在上海
一、胜利日的“沉重之感”
二、“买棹东归岁将迫”
三、弘扬“开明风”
四、担任文协总务部主任
五、与反动派“站在两边儿”
六、主编《中国作家》和“现代作家文丛”
第三十一章 涓泉归海
一、来自“远方”的召唤
二、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
三、从烟台到北平
四、出任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第三十二章 新中国教材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一、全面规划 精心编纂
二、“修订”后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
三、“修订”及“新编”的《高级小学国语课本》
四、全新的《大学国文》
第三十三章 “箦土为山宁肯后”
一、在出版总署五年
二、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三、撰写《标点符号用法》
四、拟定课程总纲和标准
五、主持编写《新华字典》
第三十四章 创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成立
二、树立教育出版大家风范
三、俯仰无愧 天地立碑
四、语文教学的一代宗师
五、“甘洒遗风在人间”
第三十五章 瓶无新旧 酒必芳醇
一、流溢着“口语风”的游记散文
二、“毕写吾真”与“当境洽情”
三、“切切实实地繁荣儿童文学创作”
四、《读后集》里的文学评论
第三十六章 整风反右中险遭不测
一、误判“鸣放”是“有领导的一回革命”
二、对教育部和作协党组同时发炮
三、《“瓶子观点”》引发的风波
四、“拔白旗”运动中的“警醒”
第九编
第三十七章 “文革”初期的“温情”与迷惘
一、《海瑞罢官》“殊乖真际也”
二、日复一日地抄读毛著
三、“惊讶于反党黑帮之猖獗”
四、“愤歉交并”求“自处”
五、“余自己今亦觉其为僵尸”
六、斫去墙上布满的爬山虎
第三十八章 “文革”中后期的反思与“背离”
一、突发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二、“向海阔天空任远飞”
三、“献忠心”、大批判和“自费旅游”
四、“消磨岁月,唯借阅览”
五、“林彪事件”后的“怅惘”
六、堪称“史实”的三本通信集
第十编
第三十九章 虽邻夕死 犹欲朝闻
一、“悲逾失父嗟无怙”
二、提交关于“公审‘四人帮’”的提案
三、“晴窗”撰文争朝夕
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五、“希望文艺界共趋于正派”
六、为出版事业鞠躬尽瘁
七、“把全部身心交还给人民”
第四十章 一代师表 风范长存
一、大地泓吟感德愔
二、发人深思的“僭越”和“愧对”
三、待人以诚 如水至清
四、“惜时如金”与“心有常闲”
五、己与世违 心系人间
附录
亦文亦史 多姿多彩
──叶圣陶的散文
沉重的寂寞
──怀念叶圣陶先生
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在叶圣陶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不厌世”和“不厌足”
──写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
无论怎样说都无法表达我的敬仰
──在纪念叶圣陶先生诞生1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理念和尊严
──在叶圣陶先生从教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介绍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1910年就开始发表作品,1912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20世纪20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30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灵魂”,圣陶先生主编过“开明文学丛书”,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40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即“主席”)。此外圣陶先生还曾在多所小学、中学、大学执教,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主编过一系列新文学丛书、教育丛书,编撰过几十种(套)大、中、小学语文教材。新中国成立前夕,圣陶先生曾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直至1966年。“文革”结束后,任教育部顾问、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圣陶先生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些重大变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是20世纪一系列重大教育出版活动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再加上圣陶先生是集“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四重身份于一身的“大家”,因此,其“全传”具有重大价值和社会意义,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近现代文学史、近现代出版史,尤其是新中国教材编纂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叶圣陶传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向叶圣陶先生诞辰120周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设立教师节30周年(叶圣陶先生是设立教师节主要发起人之一)献的一份厚礼。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