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 美术卷

  • 书名: 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 美术卷
  • 编著: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年5月1日
  • 丛书: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
  • 开本:16
  • ISBN:9787107218385


天猫旗舰店

目录

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概况

一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 以造型元素为课题,指导学生运用造型基本规律展开美术活动

三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志向

四 引进多种材料和表现技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

五 从现实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六 开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学习活动

七 渗透思想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八 导入动漫与新媒体艺术的学习内容,反映信息时代的特点

九 增设“综合·探索”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 美术学习内容相似,编写角度不同的课例

十一 导入各种美术学习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十二 设计富有特色的扉页和栏目等,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十三 以学习活动为主线,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高中美术教科书

十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年级6年级)各个版本的教材介绍

十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年级9年级)各个版本的教材介绍

十六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各个版本的教材介绍

后记

内容介绍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新课程实验教材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早在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年7月至9月,邓小平同志几次同教育部负责人谈到,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要引进外国教材作参考。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推进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境界,成为研制新课程实验教材的指路灯塔。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教材特点

本套教材基本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在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组织设计学习内容上,在目标层次和作业、材料的多样性上,以及在评价方式和方法上,都作了新的尝试,并有所突破。课程设计思路新颖,强调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活动方式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一、教材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材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新的尝试。如小学一年级(上册)《办年货》一课,通过想一想、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乐一乐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共同布置一个超市或一个过春节的场景,进行一次班级的集体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以及掌握基本的设计、工艺、绘画等方面的技能。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教材编排以活动方式进行,改变了以知识结构为框架的体系

教材体系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显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和练习为隐线,两者密切关联,穿插并行。它改变了以往美术教材以美术知识结构为框架的体系,采用以活动方式进行,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以美术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经验,在游戏式的教学中感知美术、热爱美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小学中年级以后采用小单元的形式编排,融美育、智育为一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进行各种美术创造,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中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给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弹性。每课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材料,便于教师和学生的选择与拓展,甚至有的课还可以从平面拓展为立体的制作。

四、在评价方式方法上的新尝试

教材每册的后面都有根据学生年龄段而设计的学习评估表格。小学阶段,主要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对教材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和不喜欢的课进行简单评估。这样的评估内容和方式既切合学生实际,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师教学用书里,我们设计了“教学评价建议”,针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如一年级(上册)《动物、植物欣赏》一课的评价建议:1.是否在课前收集了资料;2.能否仔细观察动物与植物的颜色与纹样;3.能否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评价建议具体实在,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与运用。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