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陶行知研究在海外 新编本

  • 书名: 陶行知研究在海外 新编本
  • 编著:周洪宇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 丛书:
  • 开本:16开
  • ISBN:9787107240485


天猫旗舰店

目录

海外陶行知研究概览

第一辑总体认知

陶行知是属于全世界的

一个属于全世界的伟大的教育家

陶博士的主义与理想是世界性的

我所认识的陶行知

中国的儿童和教师都不会忘记他

陶行知:一个创造性的教育天才

陶行知:被中国重新认识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一位教育改革家

陶行知: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家

陶行知:现代教育的杰出代表

陶行知是个了不起的人

迈向陶行知整体形象的研究

——“人民教育家”和“大众诗人”的共存与内在冲突

如何评价陶行知对现代教育的贡献

重新发现教育与社会革命家陶行知

民族英雄的塑造:陶行知在中国的遗产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帮助

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日本教育界的启示

人的个性发展与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年谱”考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第二辑实践述评

陶行知的生活和工作

陶行知童少年时期的活动和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根基

——金陵大学时期对王阳明思想的解释与吸收

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代的陶行知

——围绕资料调查

关于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学习与生活的若干考察

陶行知与教育改革(1922—1929)

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与新教育改革运动

陶行知平民教育运动的思想结构和行动

南京郊外的晓庄师范

忆晓庄念陶师

陶行知和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我对晓庄之感想

关于陶行知“工学团”运动中共同体论的考察

育才学校

国共内战时期的社会大学运动

——有关重庆政协会议时期的陶行知、李公朴

全民教育运动

第三辑理论研究

“生活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构成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小考

从教育到政治:陶行知与大众思想

陶行知“乡村师范”的集团论

一记晓庄师范学校

陶行知“工学团”的集团论

陶行知与杜威

杜威与陶行知的哲学观和教育观

杜威·陶行知·毛泽东

一书呆子论的系谱

教学做合一:中国师范教育中的杜威实验

约翰·杜威对中国教育影响的批评性评价

中国教育中的美国进步主义:陶行知个案

陶行知(1891—1946)与阿道尔夫·莱希维恩(1898—1944)

——两个改革教育家之比较

陶行知与胡适

中国实用主义者的自我批评

——胡适、陶行知、舒新城

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思潮的考察

——陶行知与柳田国男的比较分析

陶行知争论

陶行知和吴天锡的教育思想比较

从“我”、“这儿”、“现在”的角度浅析陶行知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带给韩国的启示

第四辑思想传播

陶行知与日本

陶行知与日本

陶行知与印度

陶行知活在马来亚

陶行知研究在韩国

陶行知研究在德国

日本的生活教育历史及其现状

生活教育在日本

生活教育在缅甸

生活教育在印尼

附录海外陶行知研究资料要目

内容介绍

《陶行知研究在海外(新编本)》简介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颂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也是世界上卓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本书收录了国际上陶行知研究的代表作七十余篇,全面反映了当今海外陶行知研究的状况和走向。

本书作者周洪宇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陶行知研究,建构了陶行知研究新框架,成果丰硕,是著名陶研专家。

本书有助于我国读者更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陶行知的教育贡献、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了解陶行知的国际影响。

作者简介

周洪宇,1958年生,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组组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等。著有《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教育公平论》、《陶行知大传——一位文化巨人的四个世界》等。首倡“教育活动史研究”,重构了教育史学学科体系;倡导教育史学“元研究”,建构了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新体系;倡导“陶行知学”,建构了陶行知研究新框架;以教育公平为重点,推动了义务教育全免费。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美)等中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20余次获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优秀成果奖、原创图书奖。2008年12月,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精彩书摘

(二)“生活”和儿童的创造力的发现

第二,他提出了人民发展观,也就是说,人不仅在走向未来中发展自己,同时也是现实生活的驾驭者和主体。他认为孩子是具有发展论的固有性的人物,是“生活”的主体,是唤醒成人的教育活动的领导者。换言之,是发展的主体,并且是“中华民族”的领导者。这个观点明显地体现在陶对儿童创造力的发现上。

当时,陶一方面表明了知识分子唤醒人民,使之适应“共和”的观念,以及实现“共和国”的志向;另一方面,就人生观来说,由于吸收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的观点,因而反对把人类二分为“天理”和“人欲”的观点,主张把人类作为两者统一的整体来认识。这就是说,从一开始就有赋予人民以价值的想法。这种发展观是从淘汰论立场出发实用主义地用S—R循环来解释人类的发展的。陶反对人生观的二元论,但把它作为反映人们主动地适应“共和”观念的行为进行评价,一般认为,这个S—R循环的观点因为接纳了杜威的理论而被加强。这个观点似乎对动摇中国“静止”的农业社会的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有某种积极作用。

但是,陶深人人民的“生活”,而且强调人类意志的作用,因此必然把人类的发达解释为在S—R循环中的排斥论的发展,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思想,特别是王阳明的彻底的“主观主义”的反映。这样,陶行知在阐述发展方面的意向及独立性时认为,不是发展的潮流偶然地适应了环境,而是把对发展方面的期望当作根本目的的必然的适应。在这里,环境不是发展的主要内容,而是产生人民的发展的必然性条件。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