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

  • 书名: 比较教育丛书 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
  • 编著:郝维谦等主编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丛书:比较教育丛书
  • 开本:
  • ISBN:710712837X


天猫旗舰店

目录

第一章 教育法制比较研究综述
第一节 教育法制及其比较研究
第二节 各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及其主要趋势
第三节 各国教育立法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各国教育法基本原则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各国教育法律责任的比较研究
第六节 各国教育执法监督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七节 各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综合评析与借鉴

第二章 英国教育法制
第一节 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
第二节 教育法规体系概述
第三节 教育立法制度
第四节 教育法的执行和执法监督
第五节 对英国教育法制的评议

第三章 法国教育法制
第一节 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
第二节 教育法规体系概述
第三节 教育立法制度
第四节 教育法的执行和执法监督
第五节 对法国教育法制的评议

第四章 苏联和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制
第一节 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
第二节 教育法规体系概述
第三节 教育立法制度
第四节 教育法的执行和执法监督
第五节 对苏联和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制的评议

第五章 美国教育法制
第一节 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
第二节 教育法规体系概述
第三节 教育立法制度
第四节 教育法的执行
第五节 对美国教育法制的评议

第六章 日本教育法制
第一节 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
第二节 教育法规体系概述
第三节 教育立法制度
第四节 教育法的执行
第五节 对日本教育法制的评议

第七章 韩国教育法制
第一节 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
第二节 教育法规体系概述
第三节 教育立法制度
第四节 教育法的执行和执法监督
第五节 对韩国教育法制的评议

第八章 印度及东南亚国家教育法制
第一节 印度教育法制
第二节 菲律宾、泰国关于私立学校的立法

第九章 中国教育法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
第二节 新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
第三节 教育法规体系概述
第四节 教育立法制度
第五节 教育法的执行和执法监督
第六节 对中国教育法制的评议
后记 
内容介绍

《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外教育法制建设的专著,对欧洲、美洲、亚洲若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法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郝维谦,193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曾任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教师。先后在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部,国家教委工作,任部长秘书.办公厅副主任、监察局长、国家督学。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主编审《中国教育年鉴(198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等。
李连宁,1954年生,江苏沛县人。先后就读于广西南宁师范学校、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法律系,获民法学硕士学位。曾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普通中学任职从教。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教育法制工作,参与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起草拟定工作。主要著作有《教育法制概论》《学校教育法制基础》等。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中国法学会理事。

精彩书摘

比较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所谓新兴,有几种含义。一是指它产生的年代还不长。若从1817年法国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和初步意见》一书算起,至今才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二是指它还不够成熟。比较教育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教育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它是一个研究领域。三是指它在发展中。如果说本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教育仅仅在西方国家中流行的话,那么,70年代以后,它在发展中国家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而且方兴未艾。
比较教育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是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分不开的。20世纪是风云变幻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民主势力战胜强权势力和法西斯主义告终;殖民主义的灭亡是本世纪人类最突出的贡献;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空前提高,带来了战后国际经济的繁荣。世界教育在这五洲激荡的20世纪有了空前的发展。国际竞争激烈,国际交流频繁,教育已经不是一国一地域的事业,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有许多问题需要共同讨论。这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客观基础。
但是,比较教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西方比较教育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热闹了一时,近些年来不太景气。发展中国家虽对比较教育兴趣犹浓,但似乎尚未找到一条科学研究的道路,成果还不能算太丰硕。比较教育可以说步履维艰。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比较教育还缺乏一套科学方法,还难以从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得到科学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