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首页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第三届国际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大会成功举办

  2022年11月21日至23日,第三届国际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大会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科技园分校协办。大会主题为“后疫情时代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旨在深入挖掘后疫情时代国内外课程、教学与教材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1月21日上午,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春莉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致开幕辞。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指出在疫情期间举办这一主题的大会,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韧性,以及世界教育学术共同体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担当。他强调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愈加体悟到“一切皆变唯有变化不变”的时代特点,但工具的改善和发展无法替代价值的升华与生命意义的绽放,在技术变革面前,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教育的谨慎,坚守教育的信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在致辞中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教育也进入了稳定性的“新常态”。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再一次印证了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构建知识共享的多元平台,互学互鉴,广泛借鉴各国应对疫情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向世界贡献中国的方案与智慧。他指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变革是以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全方位变革,有必要开展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内在联系、发生机制与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人才自主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为应对时代挑战,不仅要与世界教育深度对话,更要构建中国自主的课程、教学和教材知识体系。应以时代为关照,立足中国实际,推动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我国教育研究的纵深发展,并为世界教育做出贡献。

  

  大会设置了3场主旨报告,5个实践专场和8个分论坛研讨。在主旨报告中,来自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我国的10位专家围绕学生能力素养、全球意识的培养,以及课程、教材、教学在当今时代面对的挑战和最新理论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实践专场中,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聚焦我国教材政策的发展演进、教材编写的改革创新以及基于课程教材的实践创生等问题呈现了内容丰富的讲座。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科技园分校分别以“PDC理念下跨学科项目实践研究”和“追求‘真实学习’的教学实践创新”为主题,采取专题报告、课堂教学、教师说课、学生成果展示、项目研究沙龙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学校为适应后疫情时代课程教学新挑战、新要求做出的积极探索。在分论坛研讨中,与会者就课程改革与展望、学习方式变革、学科教学的深度改革、高质量教材建设、教师发展与师生关系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11月23日下午,大会闭幕式召开。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曾琦教授作闭幕式总结,她指出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的发展需要用理性严谨的思索和热情饱满的实践共同推进,与会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们在三天会议中充分展现了这种钻研与探索的热情,让我们坚信教育是美好的,也相信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次大会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采取全线上形式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教科研部门、教育出版机构以及中小学的700余名报名代表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累计观看量约为4000人次。

点击下载: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