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首页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2017年卷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解读

宋景堂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解读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共设四个单元,即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其中,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共设两课,即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现结合课标要求,对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加以简略解读。

  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本课共设两框,即“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和“做负责的人”。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本框设两目,即“我的角色,我的责任”和“责任你我他”。

  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如一个人应该孝敬父母、履行自己的诺言、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做到与人为善、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自觉奉献社会等。

  责任具有丰富内涵和多样表现形式,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待。比如,人们平常讲的家庭责任、学校责任、社会责任、政府责任、个体责任、团体责任、人类责任等。

  责任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责任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粹的道德律令吗?不是!责任来自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规定。人在社会中生活,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影响和制约,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不能做,有的必须做,有的禁止做,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和法定责任,否则就会受到良心的拷问、道德的谴责、制度的处罚甚至法律的制裁。总之,责任是“应该”与“必须”的统一,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是个体价值选择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统一,是自我完善与社会文明进步的统一。

  责任的主体是人。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状态、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随着社会关系变化而变化发展着的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子女、家长、教师、公务员等。每一个角色都与一定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转化,决定了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家庭中,对子女而言是父母,在商店购物时父母的身份变成了消费者,在单位时父母的身份则变成了员工。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必然相应地发生新的变化。

  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人一角色一责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无论是离开责任谈角色还是离开责任谈人,都没有意义。马克思说:“作为确定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责任,理解责任的来源;明确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角色行为会发生相应变化;理解角色与责任的同一性,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目:责任你我他

  谁应该对我负责?答案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责,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对他人、集体和国家负责。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负责,必将一事无成。

  发掘自己的潜能,是每个人内心的愿望,是自我成长的重要条件。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巨大潜能,都希望开发和利用好自己的潜能。而要做到这一点,极其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负责,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负责。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责任是一个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基石,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不屈脊梁。为什么有些人的潜能、才能和价值能够得到实现,有的人却难以得到发掘和利用呢?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是不是具有敢于担当的品格和精神。如果说人的潜能是一个隐秘的宝库,那么,责任就是打开这个宝库的金钥匙。

  责任就是机会和机遇。“天时地利人和”“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讲的是机遇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知识、能力、奋斗,也离不开机会和机遇。机遇不会从天而降,不会自己跑上门来,而是从责任、责任感、责任心中来的。一个人只有承担了一定的责任,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逆境顺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有责任心的人,做人做事尽心尽责,自身的能力、勇气、智慧日渐增长,必然让人放心、招人喜爱、受人尊敬,机遇和机会自然会光顾。机遇总是垂青有责任心的人,机会总是青睐有担当的人。反之,没有责任心的人,一事当前,首先计较个人得失,看到利益和好处就拼命争,遇到急事难事险事就赶快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谁都不信任他、不喜欢他,更不敢把险难繁重的担子交给他,他自然也就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和机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尔逊说:“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

  责任是快乐和幸福之源。叔本华说:“愉快且喜悦的人是幸福的。”快乐和幸福不在睡梦里,不在主观幻想中,而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一份付出,一份快乐;十份尽责,十份幸福。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克罗齐说:“真理的发现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会引起我们的欢欣。”一些人之所以得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责任感、责任心,无法体验奉献和付出的快乐,导致个性片面甚至畸形发展,最后走向沉沦、颓废甚至自我毁灭。

  和谐美好的社会一定是责任社会。正是因为有无数的人在默默奉献、尽职尽责,各项事业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民才能更加幸福、民族才能日益振兴。充满希望的社会必然是人人尽责的社会,让老百姓信任的政府一定是敢于负责任的政府,赢得未来的民族一定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梁启超说:“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世界必毁。”

  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感悟对自己负责与自己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无时无刻不得益于他人的尽职尽责和无私奉献,明确和谐美好的社会有赖“我对人人尽责、人人对我尽责”,引导学生在对他人、集体、社会尽责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幸福,激励学生增强责任心、责任感。

  第二框:做负责的人

  本框设两目,即“不言代价与回报”和“我承担,我无悔”。

  第一目:不言代价与回报

  责任是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一种情怀、一种境界,更是挥洒的汗水、无言的付出、不懈的努力。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付出,哪来回报?俗话说得好:“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辉煌的背后必定是无言的砥砺。

  有时候,付出了,努力了,也未必能履行好应尽的责任,因为人们的活动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因此受到责备和处罚,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从此消极无为、逃避责任,而应该全面分析失责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战胜挫折中奋起。这才是“胜人者有力,自强者胜”应有的境界。

  其实,无论是体验快乐还是痛苦,无论是收获赞扬还是责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承担责任总是有回报的。回报有短期的更有长远的,有微小的更有宏大的,有有形的更有无形的,有身体的更有心灵的,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当我们埋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被遮蔽。总有一天我们会感悟到责任是一位公平公正的女神,你付出的一点一滴都得到了回报。一位哲人说:“当我们竭尽全力、尽职尽责时,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赢了。因为这个过程带给我们满足,使我们成为赢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怎样对待他人,他人就怎样对待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都内在地蕴含着深邃的生活辩证法。什么是代价?什么是回报?代价与回报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代价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尽职尽责?古今中外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启示我们:选择责任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就是选择了高尚。

  教材引导学生明确承担责任就要自觉付出时间、精力和汗水,要敢于承担相应的代价;明确承担责任意味着获得多方面的回报;帮助学生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正确评估和理性选择,做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承担应尽的责任。

  第二目:我承担,我无悔

  “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在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自己负责。但是,人们不是在自己选择的社会条件中生活,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选择。马克思说:“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

  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往往并不是一致的。当二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是把个人的需要、利益和选择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责任和社会需要放在最高位置,我们作为选择者有时无法听从内心的声音,而必须服从社会责任的召唤。我们往往无法改变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位置,但却可以改变自己做事情的心境和态度。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责任铸就辉煌。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曾经对世界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作了调查,结果证明其中61名竟然是在自己并非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业绩。

  责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的灵魂和品性。有人说:“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无法负责任;“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负责任无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负责任吃亏。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徐虎十几年如一日,为居民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他信奉的是“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青岛“微尘”群体发端于无数个体,他们一直以匿名方式捐款,带动更多市民以“微尘”名义投身公益事业。“雷锋传人”郭明义不仅自己无偿献血,还带出了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责任是清醒剂,它总是无言地诠释着荣誉面前不争功、困难面前不躲闪、担当面前不推卸的内涵和价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的这段话,强调学与思、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告诉我们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今天,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无论是成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出彩人生,还是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洁的自然环境,抑或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都需要我们每个人各担其责、各尽其力。让我们听从青春责任和时代使命的召唤,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让千千万万个小我的青春梦想汇集成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教材引导学生明确面对自己不愿意选择却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自觉自愿地承担好;引导学生向许许多多不言代价和回报却自觉承担责任的榜样学习,学会感恩;激励学生走进社会、开阔眼界,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

  本课共设两框,即“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

  第一框:关爱他人

  本框设两目,即“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和“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

  第一目: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

  当自己因为喜欢一位异性同学而茶饭不思、魂不守舍时,好友一句“人到了一定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不必过于在意”,往往如醍醐灌顶,促人猛醒;当考试失利时,老师一言“胜败乃兵家常事”,会让我们信心倍增;一位孕妇刚刚上车,好几个乘客同时为她让座……关爱的春风就这样不经意间暖人心田,于无声中播撒着正能量。

  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社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那么,社会环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活动的产物。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塑造者、建设者。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当我们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观扭曲、抱怨世态炎凉冷暖甚至发出“群体裹挟人”的叹息时,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做得怎样。

  生活就是这样:“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和热。”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互谅互让、与人为善,人间就会变成爱的天堂。反之,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彼此忌恨、互相拆台,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变成狼与狼的关系,人间就会变成可怕的地狱。

  关爱是幸福之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滴爱的付出,给人以感动、温暖、信心和力量的同时,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以充盈、境界得以提升。

  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关爱,感悟关爱对形成和谐温馨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理解关爱既能温暖他人又能升华自己、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道理。

  第二目:关爱他人是。二门艺术

  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人,最重要的是心怀善念、源于爱心。心理学家佛洛姆认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真正的爱给予的是“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一个人失去了善意和爱心,他的内心就不再有温暖和阳光;一个社会缺乏善意和爱心,哪怕物质财富再充盈,也会让人觉得寒气逼人、心灰意冷。

  关爱他人,不在于场面如何壮观、表面文章做得如何花哨,而在于发乎本心、出于善心、源于仁心,在每个受助者心中播种爱和希望的种子,于润物无声中传递真善美、彰显人性光辉。正如有人所说:“关爱是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真爱孵化真爱、用灵魂唤醒灵魂、用人格熏陶人格、用生命升华生命。”能力不分大小,关爱贵在仁心。只要人人献出内心的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有的人在助人时特别讲究精心包装、商业运作、绩效评估,帮与被帮成了“真人秀”;一些人高举着喇叭玩慈善,用“钱山”“钱墙”吊人胃口,使受助者遭遇精神和心灵的伤害;有的人在镜头前出足“爱心人士”风头,背后却出尔反尔、一毛不拔……关爱不是施舍,更不是伤害,关爱必须建立在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上,必须以尊重生命尊严和人格尊严为前提。无论富还是穷、达还是困,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他人高一等,没有谁有资格以关爱、慈善之名来怜悯、施舍甚至作践他人。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的人利用他人的善心骗取钱财,有的人利用他人的爱心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有的人利用他人的善意夺人性命……这就警示我们:关爱需要爱心、能力,同样需要经验、理性和智慧,盲目的、不加辨析的关爱可能伤害自己。我们不能因为社会复杂就放弃关爱,也不能让盲目的关爱遮蔽理性的慧眼。

  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理解关爱他人是自己内心爱的本质力量的外显,而不是虚情假意的表面文章;感悟关爱不分大小、贵在爱的付出的道理;体会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掌握关爱他人的基本策略。

  第二框:服务社会

  本框共设两目,即“奉献助我成长”和“奉献社会我践行”。

  第一目:奉献助我成长

  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就是人对他人和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在社会中生活,我们都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我们理当通过辛勤劳动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一个人只有付出了心血和汗水,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主体自由发挥自身体力和智力、不断开掘自身潜能和天赋、自尊自爱自强等内心需要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一过程性成长只有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实现。一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自我超越。

  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学习和生活条件来自社会的道理,感悟人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道理;激励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验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视野不断开阔、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日益提升,从而更加自觉地投身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

  第二目:奉献社会我践行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在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社区特别是自身实际情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勤天下无难事。”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快乐和幸福,劳动是推动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劳动和实干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拼搏和奋斗才能铸就。人生在世,“干”字当头,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实干就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做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服务和奉献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敬业精神、职业操守,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尤其要努力学习,培养敬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而不能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我们应该牢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把工作岗位作为磨炼自己的舞台,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体验服务和奉献社会的乐趣,培养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增强职业道德,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本文编辑:谢姣)

  

点击下载: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